新课改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
施珊
杭州市行知第二小学 310001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作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涵盖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运算技能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其计算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因此,研究新课改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内在联系
核心素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学科教学紧密相连。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计算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学生对数的意义、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受,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中,从数的认识开始,学生就通过具体的实物操作和情境体验,逐渐建立起对数的感知。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学生通过摆小棒、分圆片等操作活动,理解数的分解与组合,感受数的实际意义,这为数感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在进行加减法计算时,进一步体会数的大小关系和运算规律,数感得到不断强化。
其次,计算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不仅是数学计算的基本技能,更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的计算内容,从简单的加减法逐步过渡到稍复杂的运算,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和思考,掌握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计算,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的价格计算、物品数量的统计等。这种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运算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此外,计算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计算时,学生需要遵循一定的运算规则和逻辑顺序,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的结果。例如,在解决连加、连减问题时,学生需要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如何合理安排运算步骤,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计算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思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 20 以内进位加法时,学生可以通过“凑十法”进行计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探索其他方法,这种多样化的计算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方式
三、新课改下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将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知识。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通过模拟购物过程进行加减法计算。在情境中,学生需要根据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进行计算,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又如,在学习分类与整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室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如将文具、书本、玩具等分别归类,然后统计每类物品的数量。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分类和统计的方法,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口算接龙”“计算大比拼”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反应能力。小组合作探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方式探索计算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三)注重算理的理解与表达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理解算理是掌握计算方法的关键。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不仅知道怎样计算,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计算。例如,在学习 20 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通过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凑十”的过程。先让学生摆出 9 根小棒和 3 根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 9 根小棒凑成 10 根,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可以从 3 根小棒中拿出1 根与9 根小棒凑成10 根,这样就将 9+3 转化为 10+2 ,从而得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还通过语言表达将算理清晰地呈现出来,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和算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四)强化数学文化的渗透
数学文化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能够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介绍一些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家的趣事等,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例如,在介绍加减法的起源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代人们是如何进行计数和计算的,感受数学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数学之美,如数字的对称美、图形的规律美等,让学生在欣赏数学之美的过程中,激发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四、结论
新课改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其计算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契机。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算理的理解与表达以及强化数学文化的渗透等方式,能够将核心素养有效地融入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计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数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柏林 . 探究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实践 [J]. 新课程 ,2022,(38):60-62.
[2] 温碧琴.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路径[J]. 文理导航( 中旬),2025,(0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