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育人为本 德育先行

作者

黄秋萍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锦庭小学 511400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为五育之首,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德行习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班主任只有将德育渗透于班级管理以及日常交往的方方面面,才能为学生今后成长与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因此,本文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制度约束,养成习惯;主题班会,渗透德育;评价导向,正向引领四方面对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管理;德育工作;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班级德育要充分发挥出班主任的带动和引领作用,需要聚焦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和日常交往、交往中,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小学生道德修养。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则肩负重要德育责任。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散在学生心灵中,可以使他们从小懂得尊重与感恩,从小养成良好德行习惯。因此,班主任要将德育渗透于各项班级管理、班级活动、师生交往之中,捕捉每一个德育契机,使学习效果获得提升。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喜欢模仿的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周围成年人的影响。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成年人之一,在德育实施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基于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自身作为德育媒介,关注日常交往、交流中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班主任良好语言行为习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无意或有意的模仿中,将这些道德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身品质,从而使育人质量获得提升。

“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外在表现能够对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班主任在要求学生做到某些事情的时候,首先自己要做到。班主任如果要求学生礼貌待人,让学生自觉使用礼貌用语,就需要在日常交往的场合做出榜样。例如,班主任如果借了学生的东西,要去感谢;如果在走廊不小心碰到了学生,要及时说对不起;如果在教室见到纸团,要主动捡起来;如果班里有学习能力较差或者被他人欺负的学生,班主任要主动接触,帮助学生解决一系列问题,更要主动关爱、关心此类学生。班主任的一系列行为都可以在学生眼里留下印象,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班主任习惯用礼貌用语,学生也会在遇到相似问题时主动去用。班主任爱护班级卫生,会让学生养成不乱丢垃圾的习惯,还会在遇到垃圾的时候学着老师的样子去保持卫生。班主任关心、爱护班内容易被欺负的学生,可以让大家感知到自己做法的不正确性,并学着去关心、爱护同学,这对于学生正确道德价值观念和良好德行习惯的养成都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二、制度约束,养成习惯

班级制度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法宝”。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班级制度能够起到约束与引领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德行习惯。为充分发挥出制度约束的优势,班主任要重视学生对制度的理解,使他们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去自觉遵守,而不是一味依靠制度去强行约束,否则很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班主任可以将制度内容以一种简单、有趣的方式讲解出来,让大家在遵守的同时知道为什么要去遵守。

班级制度的存在,让学生知道有的事可以做,有的事不可以做。但是,每个班级中,还是会有那么几名学生,总是对这些制度视若无睹。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班主任就要另辟新径。例如,班主任开展“班级制度我最懂”的活动,活动以“讨论会”为基本形式,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理解、认同班级制度的基础上自觉遵守。活动中,针对课堂常规部分“听见上课的预备铃后,尽快安静有秩序地进入教室,在自我的座位上静候教师上课。”的要求,班主任可提出问题:预备铃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要安静有秩序地进入教室?为什么要静候教师上课?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并意识到班级制度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其意义,比如:预备铃就是在提醒我们马上上课,所以要尽快回到教室;安静有秩序一能避免打扰其他人,二能让确保大家的安全;静候教师是尊重教师的表现。在互动讨论中,大家也能接连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对班级制度的讨论,学生也能够在理解中去遵守,从而在制度约束下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修养。

三、主题班会,渗透德育

德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德育的目的指向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重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为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班主任可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将学生置于特定德育环境中,引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表达,使学生形成对“思想道德”的正确认识。主题班会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关注学生的体验,积极渗透德育,促进育人质量的提升。

例如,班主任可以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前可搜集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为班会活动开展奠定基础。班主任可以告诉大家:“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也是礼仪之邦,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流传至今。”说完便可以播放历史故事动画,让学生去观看,如:《孔融让梨》《黄香诚心敬父母》等。放完之后,可以链接生活,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父母、兄弟、朋友,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由此渗透德育。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播放古代人在礼仪方面的特点,再与现代文明礼仪相联系,让学生学会讲明毛、懂礼仪,学会做一个文明人。班会活动中,班主任也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可以邀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校园交往礼仪,还可以让大家上台演一演两个人怎样交往才算有礼貌,由此加强学生道德修养,使学生言辞得体,让文明之花越开越盛。

四、评价导向,正向引领

评价是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依托评价的正面引领作用,可有效增强德育效果。小学生都会期待来自班主任正面的评价,且能够基于评价内容自主做出相应改变。所以,班级管理中,针对学生的评价,班主任应与激励和赏识为主,要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也可选择细微切入点,以激励的形式引领学生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充分发挥出评价的导向作用。

班主任跟小学生的交往中,要充分发挥出评价在德育上的导向作用,正面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良好品质。例如,面对一些较为内向,但是很有礼貌的学生,班主任可评价:“你虽然话很少,但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老师希望以后你能多多主动跟大家交往,很多学生都对你评价很高,希望跟你做朋友!”面对活泼开朗,但又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班主任可评价:“老师很喜欢活泼开朗的你,你可以再开朗一些,但是不可以把开朗用在别的地方了,有小学生觉得你的开朗,他有点儿应付不了呢?”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评价导向,可以突出学生优点,并正向引领学生规避缺点,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当然,评价务必要因人而异,还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去渗透,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基于评价的导向作用,还可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的优点成为他们的长处,并为他人树立榜样。

综上所述,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的落实,关系着学生的成长。班主任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着培育人、引领人、塑造人的重担。为充分发挥出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育人优势,我们需要立足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现状,探究能够最快影响学生的方式,以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效果,使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琰.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路径[J].新智慧,2022(20):66-67.

[2]李文梅.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新探[J].新课程研究,2022(14):96-98.

[3]杨春芳.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中如何加强德育工作思考[J].科幻画报,2022(03):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