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策略研究
陶灵芳
绍兴市越城区沥海街道中心幼儿园 312366
摘要:幼儿园大班是幼小衔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至关重要。针对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方面的问题,本文探究了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如何促进幼儿的发展、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实践方法。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分析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实施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教育活动;实践方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通常会有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等特点,幼儿园教育也顺应了幼儿的年龄特性,教学多以趣味的游戏为主;而小学阶段的课程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和概念性,小学生活中也要求学生遵守更多规范化管理要求。因此,本阶段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点是如何确保学生在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过程中继续保持相同的行为方式,在继续接受教育过程中使身心不断发展。
一、寻找教育契机,优化语言教学
幼儿在幼儿园生活这一阶段,与教师、同伴之间有一定的沟通,也存在很多语言表达机会。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教育机会,为幼儿开展针对性教育,有利于幼儿能力提升,提前做好进入小学的学习准备,同时,教师也要对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所了解,选择相关知识内容为学生开展语言教学。例如,一年级语文中包含很多与小动物有关的文章,如“小公鸡和小鸭子”等,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小动物,促使幼儿对内容产生一定的熟悉认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为幼儿渗透内容,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故事讲述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如,“在这个故事中你学习到什么道理?”,教师抓住幼儿园讲故事这一教育契机,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鼓励幼儿在故事中产生更强的表达欲望,促使幼儿获取事半功倍的语言表达效果。
二、实施幼小衔接,培养良好习惯
幼儿进入小学之后,形成良好的习惯也十分关键。首先,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交往平台,通过多元化的节日活动,锻炼幼儿的交际能力。开展班级端午节包粽子活动,也可以开展跨年级的“大手拉小手”活动,凸显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鼓励大班幼儿可以协助弟弟、妹妹完成穿衣服、做手工都能活动,一方面增强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另一方面为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2]。其次,示范模仿学习礼貌用语。教师引导幼儿在需要某样东西的时候,要做到有礼貌,懂得用完他人东西要说什么?不小心撞到同伴要说什么?教师通过每个月评选礼貌宝宝,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通过开展过家家游戏,要求幼儿扮演不同角色,掌握执行处于矛盾的方法,为幼儿的全满发展提供支持。最后,培养幼儿形成独立自主生活习惯。教师组织幼儿开展“整理小书包”比赛,鼓励幼儿可以迅速收拾书包;也可以开展叠被子游戏,为幼儿融入顺口溜方法,实现幼儿动手能力提升。另外,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同时,也要引导幼儿能够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安排,将一天的活动通过课程表方式呈现,引导幼儿自主完成活动时间安排,模拟小学“课件十分钟”活动,促使幼儿在下课时间中完成喝水、上厕所等,进一步强化幼儿自身的自主独立性。
三、健全教育活动
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上,应该注重完整性和系统性,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和活动,引导幼儿全面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语言方面,可以通过读绘本、唱儿歌等形式扩大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在社会情感方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游戏等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教育活动中,还应该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创设有趣的环境,为幼儿提供自主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可以搭建各种探究性课程,如观察植物、动物、天气等,通过发现和探索提高幼儿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同时,在设计教育活动时,需要注重活动的连续性和逐步提高性,建立系统化的教育框架,以帮助幼儿在认知和各方面的能力上不断提高。最后,在幼儿园大班的教育活动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社会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安排简单的家务劳动、值日生劳动、餐桌礼仪等活动,帮助幼儿提高自理能力。在社会性方面,可以通过参观社区、亲子活动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和尊重社区、家庭等不同的社会性规范,提升幼儿的社会性。
四、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增强思维能力
在幼儿的成长阶段,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幼儿在进入小学后的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幼儿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成为了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教育者可以使用多种策略,例如游戏式教学、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和计算机辅助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为课堂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间接地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自主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教授孩子们知识,那么就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教授《看!春天》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们仅仅看到了课本上的几个汉字,这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失去了兴趣。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引导孩子们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春天,感受春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春天的视频给幼儿听。这样,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看到刻板的文字,还能看到冒出土壤的小草和飞舞的蝴蝶。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孩子们更加专注于听课,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并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结语
为了帮助幼儿在未来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必须全方位地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整合幼儿园、幼儿教师、幼儿家长以及小学和小学教师的力量,合理规划不同阶段幼儿的教学课程,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顺利实现角色转变,进而彰显幼小衔接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含笑. 幼儿园大班与幼小衔接班家长入学准备观念的比较研究[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2]蒋淑琴. 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园游戏探析——以亲自然游戏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