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情境创设与活动设计策略

作者

吴闯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元阳高级中学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法治意识的价值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意识具有多重价值,既呼应国家法治建设需求,又契合学生成长与素养发展规律。从国家法治建设角度,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思政课通过系统的法治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本质、价值与运行机制,树立 “法律至上”“权利与义务统一” 等观念,为成为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思想基础。

二、法治意识培育的情境创设与活动设计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法治意识的情境创设与活动设计需遵循真实性、启发性、参与性与价值引领原则,确保法治教育的科学性与感染力。真实性原则要求情境与活动基于真实的法治生活或典型案例,如选取社会热点法治事件、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法律问题作为素材,避免虚构情境导致的疏离感,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受法律的现实意义。

三、培育法治意识的情境创设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法治意识的情境创设需从生活情境、案例情境、冲突情境三个维度展开,构建多层次的法治认知载体。生活情境创设需贴近学生日常,选取校园生活、社会交往、网络行为等领域的法治场景,如 “社团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网购纠纷的解决途径” 等,通过还原具体场景的细节(如对话、行为、涉及的法律条文),让学生直观感受法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 “法律就在身边”。案例情境创设需精选具有典型性与教育意义的法治案例,涵盖不同法律领域(如民法、刑法、行政法)与不同情境类型(如违法案例、维权案例、法治进步案例),通过呈现案例的背景、过程、结果及法律依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法律关系、责任划分与解决路径,提升法治分析能力。冲突情境创设需设置包含价值取舍或利益平衡的法治难题,如 “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冲突”“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权衡”等,通过情境中的矛盾点激发学生思考,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辨析法治的边界与原则,深化对法治复杂性与辩证性的认识。情境创设中需注重融入多媒体元素,通过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增强情境的感染力,同时预留思考与讨论空间,使情境成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 “脚手架”。

四、培育法治意识的活动设计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法治意识的活动设计需遵循 “认知 — 体验 —实践 — 反思” 的路径,通过多样化活动促进法治意识的内化与外化。认知类活动聚焦法治知识的理解与梳理,如组织 “法律条文解读会”“法治概念辨析沙龙”,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厘清 “法治与法制”“权利与权力” 等易混淆概念,构建系统的法治知识框架。

五、法治意识培育的保障机制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实施,需构建 “资源支撑 — 教师素养 — 评价引导” 的保障机制,为情境创设与活动设计提供支撑。资源支撑机制是基础,需整合多元化法治教育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法律法规汇编、典型案例集)、实践资源(法院、律师事务所、法治教育基地等校外实践场所)、数字资源(法治教育平台、在线案例库、模拟法庭软件)等,如与当地法院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观摩庭审、参与模拟法庭的场所与指导,丰富情境与活动的载体。教师素养机制是核心,要求思政教师具备扎实的法治专业知识、情境创设与活动组织能力,如准确理解法律条文的内涵与适用范围,设计贴合学生认知的法治情境,学校可通过专题培训(如法治知识研修、活动设计工作坊)、教研活动(如法治教学案例研讨)、校外交流(如旁听庭审、与法律实务工作者座谈)等方式提升教师能力。评价引导机制需突破传统的知识评价模式,建立兼顾认知、情感、行为的多元评价体系,如通过 “法治案例分析报告” 评估认知水平,“活动参与表现” 评估实践能力,“日常行为观察” 评估法治意识的外化程度,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使评价成为引导学生主动提升法治素养的指挥棒,避免法治意识培育流于形式。

六、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情境创设与活动设计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针对性提出优化策略以提升实效。现存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情境与生活脱节,部分情境设计过于抽象或远离学生经验,如使用复杂的商事法律案例,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无法产生情感共鸣;二是活动形式化,如模拟法庭仅注重流程模仿而忽视法律精神的挖掘,学生在活动中 “走过场”,未能深化法治认知;三是教师法治素养不足,部分思政教师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在解读案例、回应学生疑问时存在偏差,影响教育的专业性;四是评价片面,仍以课堂提问、书面测试等方式评估法治知识掌握情况,难以反映学生法治意识的真实水平与行为表现。针对这些问题,优化策略应从四个维度展开:其一,强化情境生活化,引导教师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热点设计情境,如围绕 “校园欺凌的法律应对”“网络直播的法律边界”等主题创设情境,增强情境的亲和力与相关性;其二,深化活动内涵,在活动设计中明确法治精神的渗透点,如在模拟法庭后增加 “案件背后的法治思考”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程序正义、实体正义等角度分析案例,避免活动停留在形式层面;其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将法治知识与教学能力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如组织教师参加法律专业课程进修、法治教学技能竞赛,邀请法律专家担任教学顾问;其四,完善评价体系,设计 “法治素养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情境分析、活动参与、日常行为中体现的法治意识,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全面反映培育效果,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七、结论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意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呼应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情境创设与活动设计作为关键路径,需遵循真实性、启发性、参与性与价值引领原则,通过生活化情境、多样化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理解法治、认同法治。尽管存在情境脱节、活动形式化等问题,但通过强化资源支撑、提升教师素养、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可逐步提升法治意识培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Z]. 2020.

[3]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 3 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