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要素 多维设计
陈静红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横河中心小学 516100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碎问碎答式、问题无针对性、缺乏系统性、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较为死板、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关键阵地,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本文将探讨在具体课程实践中如何精准地设计符合新课标要求的的主问题,并提出有关主问题设计的教学策略,以期打破传统教学中碎问碎答、高负低效的教学困境,真正实现新课标背景下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主问题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要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1]。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正是在积极的语文实践课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的。然而,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仍然有很多老师掉进设计问题多而杂乱、零散而重点不突出的泥淖里,致使课堂繁复、拖沓,课堂环节面临脱节、衔接不畅的境况,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余映潮老师提出主问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提问或问题[2],合理设计“主问题”,在课程设计中以核心问题为基点,以聚焦式的提问方式,化散为聚,将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交织于核心问题或话题上,对构建高效课堂、活力课堂、自主课堂具有重大的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要如何把握主问题的设计方向,设计有效的课堂主问题呢?本文将结合本人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的背景要求,尝试以主问题教学策略探索教学实施路径。
一、把握“要素”,精准主问题设计方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为每篇课文设计出以一驭全,提纲挈领的主问题实属不易,把握主问题的设计方向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全局观,在厘清语文要素的前提下,准确把脉文本,勾连单元、对照课标、掌握学情、分析文体,才能精准把握主问题的设计方向。
(一)深挖文本,勾连单元,落实语文要素
要准确落实语文要素,就需要认真研读文本。从宏观上,我们要有全局的眼光,立足单元整体,勾连整组单元,借助单元导语,通读单元文本,整合语文园地,梳理共性,设计切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主问题,充分体现系统性和整合性。从微观上,要精读文本,品言析句,借助课后习题,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解析,切实保证主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火烧云》为例,此课文所在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结合本课的课后习题2:说说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从而确定以“找出火烧云变化的句子,体会变化”这一主问题(如图1),围绕“变”,运用了“主问题”教学法,将火烧云变什么?如何变?怎么写出变?进行有效串联,而这种串联是有层次性的,是由浅入深的,由易到难的,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就是在这样以主问题为引领的问题串中,带动学生研读,快速抓住“变”这个课程任务,解决了文本内容、语言运用、人文主题这三个主要教学目标,也构建课堂框架,建立文本与阅读、写作之间的联系,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对照课标,掌握学情,精准设计方向
依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设计主问题一定要综合考虑学段特点、学情、教材、课标、编者的意图,精准把握学段衔接,体现能力训练的梯度性,让学生的“学”有标可依,这样的主问题设计才更具有针对性。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如何复述故事?”这一主问题展开。而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很明显,这是在“复述故事”这一能力发展基础上提出的能力要求,所以针对五年级设计主问题时应该是把“创造性复述故事”作为要点,带领孩子们探索“创造性”的魅力。
(三)分析文体,分类内容,把握问题效度
统编版教材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统筹安排了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也有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各类文体语言运用技巧都各有不同,能力训练点也各有差异,而主问题设计要充分分析文体,让主问题根植于文体之中,才能保障其设计问题维度和效度的明确性,才能更契合课程要求。
例如,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是一篇文史结合的记叙类作品,文章通过有关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的三个小故事组成了一篇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当紧扣记叙写人文章的典型特征引发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三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故事中存在怎样的异同?主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即抓住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概括,其次,另外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蔺相如这个人物在不同事例中展现的共同品质——机智聪明、不畏强权、顾全大局、布局周密,帮助学生掌握记事写人文章中“多个事例展现一个特点”的这一写作要点和方法。
二、多维设计,围绕主问题落实课堂环节
明确了主问题设计的方向,就像航行于大海的船找到了方向,为了更好的达到目的地,达成课程目标,还需要我们整合课程内容、创设课程情境、调动课程资源、设计课程方法、丰富教学活动。
(一)以点带面,以一带多,让课堂关联起来
主问题设计绝对不是独立的存在,他是立意高远、提纲挈领的课堂教学问题,是实现一问引多问,以点带面的效果,让整个课堂充分关联起来。如:在《火烧云》的教学设计中,以主问题“如何变”串联起了个人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朗读品析、练写结合等教学活动;并解决了“如何变”“变什么”等内容问题,也达成了“如何写变?”“写一写还能怎么变?”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目标。
(二)借助支架,任务驱动,让课堂灵动起来
面对形式各样的文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突破重难点,教师还应为学生搭建符合文本特点,形式多样的支架。如:三年级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整合信息,那么在教授《我们奇妙的世界》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借助鱼骨图、思维导图、表格、学习单等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快速整合信息,抓取有用的关键词,将“奇妙世界在哪里?奇妙在哪里”这一主问题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开展,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思维的激荡,引导学生在“自学探索——合作探究——互补完善——展示成果”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和提升,让语文课堂学习化被动为主动,真正灵动起来。
(三)拓展实践,联系生活,让课堂延伸开去
《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基于“主问题”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延续性,走出课堂,回归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延伸拓展语言运用技巧,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从课堂延伸开去,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向进行尝试:一是联系生活,关联语境运用;如:仿写《开国大典》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写一写运动会上的情景;二是创设情境,拓宽实践场景;三是类文阅读,迁移阅读方法。
综上,基于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依据要素、找准方向,再结合文本、课标、学情等设计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两拨千金”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推动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