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关于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思考

作者

赵栖

重庆经贸职业学院 409000

内驱力通常指内在动机,即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满足感驱动的动力,而非外在奖励或压力。它的重要性可促进学生持久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等。积极且持续的内驱力像源源不断地发动机一直引导着学生不断往前探索知识,提高自己,也可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英语基础差,无法达到与所使用的教材相匹配的英语水平,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获得感不足;当前高职学生主要是出生于2007 年以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使得这批学生从小就接触网络,过多且不恰当地使用网络使得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交、学业上都有诸多的不良影响。学习兴趣不高、不爱思考是其当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要特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故本文从教师如何利用教学的常规过程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以此达到培养有终身学习理念的自主学习人才。

姜兆彩在访谈中发现,高职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习自信心缺乏,且往往缺乏学习目标,尤其是长期目标。一些学生明确表示没有任何英语学习目标,不挂科就是他最大的目标。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英语基础差、课堂的学习行为也欠佳。但在教学环节中一旦涉及到平时成绩加分或与期末是否挂科的行为结合起来,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在能力范围以内按时完成并提交相关的任务佐证材料。笔者思考是否可将学生的表现进行合适的量化,以此来引导学生从完成常规任务入手,逐渐获得学习成就感,最后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效果。具体方法与策略如下:

首先,任务发布需合理化。从专业角度看,任务设计的合理性至少包含三个维度:认知负荷是否匹配学生水平(避免畏难或无聊),任务时长是否适应注意力曲线(高职生约25 分钟专注期),以及产出是否具有可迁移性(能否用于未来职场)。内容由简入难,时长由短到长,学生学习后能用上,这些都是学生收获学习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三个方面在任务选取和任务布置中需要被积极考虑。但在任务的具体发布时,也需要注意布鲁姆分类法中的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相结合。低阶思维(记忆、理解)对应具体任务,高阶思维(分析、评价)对应抽象任务。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他们缺乏思考,只能完成相对简单指令的任务,如完成具体某一页的选词填空题。但高职的学生并非全部都是基础较差且缺乏学习内驱力,其中不乏一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如考级、专升本。若均是涉及简单的具体的教学任务则不能满足这一批学生的发展。故仍需要发布一部分抽象的任务(如分析、评价某一社会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欲。另外,还需要注意短期任务与长期任务相结合。短期任务通常指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目标明确,注重即时效果和技能训练;长期任务则持续时间长,综合性强,侧重能力培养和持续发展。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故任务的发布除了能检验学生当前的学习效果,还需要通过长期任务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关于长期任务的发布,可在开学之际,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单元为话题,以一学期为限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在期末进行小组展示。但教师需要明确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需要提交相应的完成材料,避免学生出现在期末“赶工”现象。

其次,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前文提到对于没有英语学习目标的学生,不挂科就是他们的目标。我们都知道高校学生的成绩是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以此相加来构成他们最终的成绩。我们就可利用学生不想挂科这一因素,将平时的各种表现转化为具体的分值来构成他们的平时成绩。以前,教师在介绍本课程的成绩构成时,往往说得较笼统,如作业完成占比 20% ,小组作业占比 20% ,这样模糊的笼统的表达是无法引起学生重视的,学生无法从中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平时成绩分,这样得过且过得就又混完一学期。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做起来。因此教师在开始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就要对本学期可能会布置多少次课后作业、多少次预习作业、多少次小组展示进行合适地计划,将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赋予一定的分值,并在当次课结算分值,让学生们能够较高频率地接受到付出所获得的收获感。为了确保期末不挂科,学生的平时成绩分都要在每一次教学任务中靠自己争取。当一直得到正向的反馈时,学生就会在长期的坚持中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为后续能够成为一名能自主学习的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