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试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作者

郭琼

银川北塔中学 756000

摘要:随着全球文化意识的逐渐增强,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正在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又一积极力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珍贵财富,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对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提升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加强初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同时,这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众所周知,我们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所以我们的民族文化中,蕴藏着大量的语言知识。古代的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戏曲、对联、书法等都属于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这些文化得到了持续的传承和弘扬。所以,对现代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将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升自己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完全掌握。与此同时,这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在给学生讲授初中语文课堂上的知识内容时,不能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讲出来,还要以书本上的相关知识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延伸。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延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历史背景,感受语言的深刻意蕴,语言也是其他科目的基石,只有把语言学好,才能让学生对其他科目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受教学进度的影响。在当前,大部分语文教师仅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整体教学进度。由于过度担心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往往过于心急,仅将认为必要的学习内容、教学重点、知识观点,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个人的学习需求,往往被忽视,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和自主探索能力受挫。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主观意识过强,而学生则会陷入被动接收的位置。即便教师苦心教学,但往往也难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二是教学方式不当导致。例如,教师针对课本对学生进行了示范阅读,或是布置课后学习作业,但这种形式仍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活跃课堂气氛,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有些教师使用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打造学习小组,创建情境教学,虽然这样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但其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忽视了学生个性、兴趣与学习需求。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认真研读课程内容,挖掘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应该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论语》十二章课程知识时,应该结合传统文化融合目标,设计以下学习内容:第一,了解《论语》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论语》中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第二,学习《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理解其含义和应用场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第三,探究《论语》中的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行为准则和处世哲学,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第四,学习《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了解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和贡献,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最后,了解《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创设文化渗透情境,激发文化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经典作品。通常情况下,这些文化瑰宝被视作学习汉语语言和语法结构的教材,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当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重点确实应该放在语言技巧上。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国家语文课程教学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语言学习应是必要的一环。同时,从学生创作的背景出发,让学生了解文本亦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外时间去继续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不会占用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学到更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三)以课外活动为延伸,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以课外活动为延伸,全面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灵活引入《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引导学生对符合初中学习能力的古诗词进行独立探索,然后在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心得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诗词大会和成语大会。诗词大会主要以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代表诗人的作品为基础,结合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成语大会的形式更为活泼,如你画我猜、你比我猜、限时作答等。在开展上述活动时,可以邀请学校较高资历的语文老师做解说,深入挖掘诗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活动结束后,还可以为学生们推送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等初中生能够读懂的课外读物,进而帮助学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形成健全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结语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大胆的突破,也是一种有效地充实中学语文教学材料的重要保证。老师们要利用有趣的教学活动,把传统文化的材料展现给学生们,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创造出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在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里,学生们可以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

参考文献

[1]毛国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9(S2):131.

[2]朱贵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2018(S2):3-4.

[3]周群英.试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C].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4),201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