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视域下生涯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奉梅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 641000
引言
在当今教育领域,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育,已经成为必然发展方向,它能够有效实现学生思维的连接,同时构建出连贯的系统的思政体系,让学生的三观得以培育,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接受到科学的系统的思政教育。对高中阶段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就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此时适当地为其进行生涯教育的渗透,能够有效使其明确今后自己的成长努力方向,同时提高自我认知和规划能力。因此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视域下,研究生涯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势在必行。
一、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发展
思政一体化视域是当前高中思政教育的重要背景,它是指将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思政教育当作一个体系整体的考量,注重不同阶段教育工作的有效衔接,小学阶段思政教育侧重于情感启蒙,初中阶段则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三观,高中阶段更强调理想信念,大学阶段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目前思政一体化教育理念正在全面落实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生涯教育的概念和目标
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视域下,将生涯教育与高中思政课相结合,能够达到较为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它是指帮助学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其自我认知、职业探索,有明确的成长努力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靠内驱动力去学习、去发展。在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熟悉不同职业领域的相关要求,为后续学生步入大学阶段以及社会之中奠定良好基础。
三、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视域下生涯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
(一)加强对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全面整合
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理念下,实现对内容的全面整合性构建对优化生涯教育、思政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方向,所以教师应该挖掘思政课教材中的生涯教育元素,让生涯教育能够潜移默化之中融入于思政教育始终,让学生能够切实在学习思政知识的同时,感受自己的成长发展,同时了解自己未来的努力成长方向。
在经济生活模块,教师会给学生讲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生涯教育元素进行挖掘,让学生了解当前不同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讲解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时,也可以引进不同行业企业当前的竞争压力、竞争方向、竞争案例,从而让学生思考自己今后想要进入怎样的企业行业之中参与竞争,以及让学生明确参与竞争自身所需具备的素养。再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时,也可以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将华为公司任正非的创业故事融入于教学之中,让学生明确科技对中国发展的推动力,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思考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基层工作者的故事,如乡村教师、扶贫干部,让学生了解,无论在任何岗位上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
(二)生涯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需引进创新性教学方法
要全面落实情景教学法,以高中阶段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状况而言,他们对知识学习有较强的内驱动力,但是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而将生涯教育融入其中,更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知体会成长。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与生涯发展息息相关的教学情景,如模拟职业面试、创业项目策划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成长发展,回顾探索。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这一部分内容时,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当前的发展情况以及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影响,教师就可以以社会主义背景下各行各业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开展模拟职场面试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面试者和求职者,设计多元化的问题和回答,让学生切实了解未来自己所需进入职场的面试环节。再比如教师在为学生教学《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相关内容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策划,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当前中国发展状况的基础之上,寻找你感兴趣的且有想法的创业项目开展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规划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视域下,将生涯教育与高中教育进行紧密融合,能够有效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模式方法的改进和革新,教育理念的优化和完善,最终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全面发展,为后续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孟晓馥 . 高中思政课生涯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 , 2025.DOI:10.27312/d.cnki.gshsu.2025.002209.
[2] 李欣 . 生涯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建议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24,25(03): 1-4+129 .
本文系 2024 年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视域下生涯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实践研究 )( 课题编号:SZQ2024097) 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