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红色文化与德育的融合

作者

颜小华

洪湖市瞿家湾镇列宁小学

摘要: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社会观念日益多样化,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正在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需要更多的道德教育资源来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进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根据个人的道德教育经历,把红色文化和小学道德教育相结合,以持续提升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红色文化;小学德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红色文化构成了中华卓越的传统文化,它记录了我们党的困苦和光荣的斗争历史,它是一笔极其珍贵的心灵遗产,也是进行小学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素材。当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小学老师需要高度关注红色文化的道德教育意义,并且坚守培养品格的教育职责,持续地把红色文化和道德教育相结合,以便让学生能够从继承红色血液的过程中,吸取到前辈们的珍贵精神动力。

一、红色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

(一)拓展小学德育途径

在以往德育实践中,德育内容主要以书本为主,局限性十分明显,不仅制约着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而红色文化因其丰富的内涵,通过讲述引人入胜的红色革命故事以及参观各类革命遗址、烈士纪念碑和博物馆等,使学生感受到各种抽象德育概念的真谛,不断拓展小学德育途径。

(二)弘扬革命老区独特红色精神

广西河池“东巴凤”作为典型革命老区,存有大量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一方面贴近学生日常,易引起共鸣;另一方面将德育与本土红色文化融合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革命故事,从而促进优良革命传统的沿袭与弘扬。

二、红色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困境

(一)融合体系不健全,缺乏红色文化校园氛围

目前,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方式单一,二者融合多数停留在班级德育课堂上,仍是“我说你听”的传统德育教学模式,而这种呆板的德育模式也暴露出二者融合体系的不健全,无法真正做到将红色文化与校园环境、本土革命资源以及学校大型德育活动融合,这也就导致校方未能构建起良好的红色文化校园氛围。

(二)德育课程不完善,阻碍红色文化活动发展

为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必须结合实际开展德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还需要更为丰富的德育课程来巩固学生所感悟到的人性真理。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他们缺乏现实生活经验,对于红色精神的深刻理解往往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不重视完善德育课程建设,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自身缺乏对现行教材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队伍未能结合实际编撰校本课程,进一步阻碍了红色文化德育活动的发展。

三、红色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多维路径

(一)重视红色校园氛围建设,与校园环境相融

德育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注重对生命的教化。作为校方,需要重视红色校园氛围建设。一方面,要重视构建红色校园“硬环境”,即在校园内设置革命先辈人像长廊、红色文化角等,在教室和楼道张贴革命烈士名言警句以及在图书室布置红色经典书籍专栏等,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和了解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耳濡目染中实现红色文化与小学德育的融合。另一方面,要重视构建红色校园“软环境”,即从各类红色影视作品、主题活动中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如我校曾在抗美援朝纪念日组织师生观看电影《长津湖》,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润泽金色少年”为主题的田径运动会,并为学生准备红军服饰,切身体验“小红军”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上的红色校园环境建设,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校园各处都能得到丰富的德育熏陶,使其将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牢记于心。

(二)重视课程体系改革,与课堂实践相融

虽然德育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仍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应重视课程体系改革,将红色文化与课堂实践相融。首先,红色文化教育应于现行教材相融。课本中的红色文化内容是其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德育内容。如《朱德的扁担》《军神》《黄继光》等文章,无不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勇于奋斗和抗争的中华优秀传统品质。教师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展现红色文本内容,如组织“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班级演讲比赛、改编红色文本内容表演节目等,使学生能够切身领悟到革命先辈们的不易与坚韧。其次,教师队伍要重视开发红色校本课程。教师不能仅满足于现行教材中的红色文本内容,还要不断挖掘本土的红色文化,注重红色校本课程的本土化、主题化与系统化,使校本课程成为现行教材的有益补充。

(三)重视构建家校共育体系,与日常生活相融

红色文化与德育要得到充分融合,不能仅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承担起提高孩子思想修养的责任。因此,构建家校共育体系势在必行。家校共育体系一方面能够为红色文化渗透开辟校内外互通路径,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将红色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搭建高校的家校沟通平台,利用网络媒介优势,号召家长配合学校开展红色文化德育活动,定期在家长社群宣传红色文化内容并组织相应亲子活动,进一步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将德育贯穿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始终。

四、结束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小学德育质效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作为教师不能遇到挫折就退缩,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校方、家长以及社会要形成合力,发挥红色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不断拓展德育工作路径,从而实现红色文化与小学德育的深度融合,为国家培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杨长甲.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18):29-31.

[2]王宝珊.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索[J].读写算,2021(33):49-50.

[3]詹茂龙.红色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路径[J].教育观察,20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