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实践探索

作者

王红兰

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县第一初级实验中学 071800

传统数学作业的 " 一刀切 " 模式长期面临两难困境:基础薄弱的学生因难度过高产生畏难情绪,学有余力的学生因缺乏挑战陷入机械重复。这种单一化设计不仅抑制了学习动机,更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背道而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的理念,要求作业设计必须突破固有框架。

1. 精准分层:构建多元能力坐标系

分层作业的实践基础,扎根于对学生个体学习位置的具体判别。教师群体有必要超越仅仅依靠考试分数进行简单归类的做法。学生的真实状态,可以通过日常教学的持续关注获得,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留意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互动特质,或者分析在项目实施环节呈现的解决策略。综合这些不同角度的信息,一个更为完整的评价框架得以构建出来,它必然包含知识理解的扎实程度,思维活动的活跃水平,投入学习的时间韧性,以及是否展现出新颖的解题视角或问题解释。以初中数学“一次函数”单元为例,实际操作时可考虑将学生群体分成几个不同的学习目标方向组。一部分学生需要专注于巩固最核心的概念,重点在于掌握函数图像的绘制技术准确无误,并对函数的基本性质有透彻的理解;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结合生活情境的解读非常重要,比如解释一天中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所代表的意义。另一部分学生则可以聚焦于能力的深化训练,设计任务要求他们分析变量之间存在的具体数量关系;例如,计算不同套餐模式的手机流量消耗所产生的实际费用,尝试初步建立起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现实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指向创新与跨领域的连接,可以引入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的探索性项目;分析佩戴运动手环记录下来的使用者心率变化数据,寻找心率与当时运动强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函数关联模式,这种探索本身就能激发较强的学习动机。

2. 动态调整:打造弹性成长阶梯

分层作业的价值根基在于其持续变化的特性。教师有必要构建一种“周评估 - 月调整”的持续性观察系统。这个系统依赖多种渠道获取学习反馈,比如课堂上的师生问答、作业批改中发现的细节、学生之间小组互评的结论。我们不妨看一个“几何证明”单元里的实例:一名学生起初由于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尚不充分,被安排在基础层级进行学习。然而,当面对“折叠纸盒证明棱边关系”这样需要动手实践的任务时,该生表现出了不同的解题路径——他没有仅仅套用定理进行推导,而是动手折叠纸盒,通过实际观察角度变化来理解关系。这个独特的方法被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基于此观察,教师将该生调整至创新层,并推动他在全班分享其思考过程。此类调整的意义,不仅是对学生当下能力的确认,更深层的是对其学习路径的一种引导。为了维护层级调整的稳定性,避免变动过于频繁,动态分层机制需要引入一个“缓冲地带”。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准备“挑战任务包”,允许学生在维持其当前层级身份的同时,自主选择尝试更高层级的任务。例如,身处能力层的学生,在完成了本层规定的作业后,如果愿意,可以主动选择创新层的“设计校园绿化带面积最小化方案”任务。学生在这个挑战任务中的完整解题过程,会被详细记录下来,形成其个人能力成长档案的一部分。这份档案为后续的层级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实际依据。这种具备弹性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尊重了学习本身固有的渐进规律,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学生个体特质的充分发展预留了必要的空间。最终,作业才能真正扮演好它应有的角色: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逐步提升的有效工具。

3. 多元评价:编织多维激励网络

传统作业评判长期以来主要依赖答案准确性的确认,这种单一方式常常未能捕捉学生思维展开的实质价值。一套完整的多元评价框架,其构成离不开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以及增值性评价三个面向的整合。过程性评价指向解题过程中独特思路的辨识,例如一名学生在处理“最优购物方案”题目时采用了列表对比不同超市促销策略的途径,尽管最终得数存在偏差,教师却对其系统化分析手段给予了显著肯定,并在作业反馈中用详尽标注突出了该生的思维特质。表现性评价的核心在于衡量实践运用能力,这在“统计与概率”单元学习中体现明显,学生分组执行“班级同学课外阅读时间调查”项目全过程,涵盖问卷设计、数据搜集直至扇形统计图绘制,他们在此间的整体表现均被纳入评价考量,教师通过观察记录重点追踪了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数据感知敏锐度等软性技能。增值性评价则着力刻画个体自身的成长轨迹,某个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从起初仅能解答基础计算题,发展到能够独立剖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联,这种基于个体发展的纵向对比被转化为具体的“思维成长值”量化指标,在班级评价墙进行公示,使得关注进步而非单纯分数的氛围在群体中自然生长。评价反馈的形式同样需要多样性,书面评语之外,“数学小讲师”视频阐释、优秀作业展播等互动方式值得引入。举例而言,“方程与不等式”单元结束后,教师邀请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代表录制解题微课,基础层学生侧重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操作步骤,创新层学生则分享“用不等式优化生产方案”的实际案例,此类同伴间的互评实践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更显著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本质上是教育理念的回归——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重视人的发展。精准分层为每个学生定位了合适的起点,动态调整构建了持续成长的通道,多元评价则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动力。当作业不再是负担而是探索的乐园,当评价不再冰冷而是温暖的鼓励,数学思维便会在学生心中自然生长。

参考文献

[1] 田立华 . 初中数学作业教学优化策略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5,(08): 136.

[2] 郑建峰 . 单元整体视角下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J].华夏教师 , 2025,(19): 56-58.

[3] 栾长伟 . 初中数学函数作业设计策略 [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5,41(02): 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