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讲透高中物理的第一个概念
郑宗文
天津市复兴中学 300121
摘要:高中物理中,对于“本质分析”和“量化计算”的要求,与初中比较,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如果能帮他们做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就可以让他们迈好高中物理学习的第一步,为未来的物理学习建立信心、找到方法.在此,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机械运动”这一概念,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解,以点带面,帮学生厘清“高中物理为什么要这样学”的逻辑,为学生搭建物理知识体系,开个好头.
关键词:概念变化;认知升级;物理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人教版),本章内容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在于:本章内容的好多知识点都是初中学过内容,高中稍加讲解,深化、推广即可,但是,难就难在如何将这些似曾相识的概念进行重新剖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物理知识体系,甚至是理解和学习高中物理的整体方法,这就是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关键——学生的“认知升级”.如何做到“认知升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教给学生们,为什么我们“先学这个、后学那个”,他们之间是符合这样的一个什么样的“物理逻辑或是数学逻辑”.作者以“机械运动”这一概念的教学为例,展示了高中物理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认知升级”.
我们在讲到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时,所讲的第一个概念是“机械运动”,此概念并没有出现在第一节的正文当中,而是出现在章节叙述中,故此,这个概念很容易就被忽视,或是“略讲”,同时,此概念的描述与初中也有所不同,结合这些不同之处,我将这一概念分为了五个部分来讲解:
第一部分,是初高中教材对“机械运动”这一概念描述的对比.初中教材是这样描述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高中教材的描述是: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叫作机械运动.由此可见,高中物理对问题的阐述、研究将更加深入,更趋于本质.
第二部分,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由此指出,我们中学物理探究的问题、规律,都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理想到一般”的研究习惯.
第三部分,是“物体”一词.这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只有这样的研究对象,咱们才会研究它的运动情况,而那些“无形”的客观存在,比如“场”,我们只把它作为物体运动时所处的环境来处理.高中阶段我们会学习三大场:重力场、电场、磁场,在这里适当学习,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做铺垫.
第四部分,是“空间位置、时间”两个概念.这是给研究机械运动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从“时空”两个角度考虑问题,这就是简单理解的“时空观”.今后,高中物理所讲到的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绝大多数都是机械运动,大到天体的运行,小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等等,都将从“时空”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第五部分,是“变化”.这个说法涉及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是“时间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这里就可以借助初中所学的“速度”这个概念加以解释,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路程比时间,比值越大则越快;另一种是用时间比路程,比值越小则越快,显然前一种方式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所以,我们就使用了“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这种描述;第二个问题则是“变化”本身,这个“变化”,在物理学中,起码是高中物理阶段,我们不研究“杂乱无章的变化”,只研究“有规律可循的变化”,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该物理规律进行“数学量化”,这就是同学们观念中的“物理公式”.但是,作者在平常教学中不太喜欢用“公式”一词,而是用“规律”一词,因为,一说“公式”,学生下意识的反应就是“背”,一下就把物理“学死了”,故此,作者全部改用“规律”一词,避开学生脑中的那些刻板印象,让他们知道“公式是死的”,“规律是活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认知升级”.
“机械运动”这个概念,这样讲完以后,也就给学生勾勒出后面学习的一条主线,即:先讲“研究对象”,给出“物体和质点”的概念,随后给出“参考系”的概念,再讲“空间、时间”,给出路程位移、时间时刻的概念,之后就是“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快慢——速度”,这是研究“时空关系”的,最后就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在这也可做个拓展,加速度之后还要学什么?“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此概念高中不做讲解.这样一来,就可以比较顺利的帮学生梳理出第一章知识的物理和数学逻辑,有助于建立本章的知识体系.
像以上这样的“认知升级”的案例,在整个高中物理中,随处可见,比如,从“匀速直线→匀变速直线”、从“平衡→非平衡”、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从“一维问题→二维分析”等等,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就能发现.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与进阶发展,不仅仅要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点的教学上,更要内化成自己的一种教学意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结合,使“教与学”形成同频共振,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