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地头谱写育人篇章
陶晓菲
江阴市新桥中学
摘要: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趋势。建设并优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又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经,对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之下,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培养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自我生命的成长,强有力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则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场域,有助于学生完成由认知到行为的实践体验,以达成行为和认知的统一,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价值蕴含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实施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场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是教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经。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凭借其特有的真实情境性而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客观需要,成为检验学生理论学习的天然场所,成为课堂教育和德育的延伸拓展,使得劳动教育变成一项可持续的、能够落实的课程项目。
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畸变
1.学校:重形式轻内容。
生活中,劳动教育往往是智育的附庸,教学的重心都摆在智育上,很多学校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发挥支持性的作用。首先,很多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没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单一而僵化,此外,仅以劳动成果作为评判劳动实践的依据,使得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一直停滞不前。其次,劳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并未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并辅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实践性、独特性、创新性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而是停留在片面化、形式化的层面上,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空间意义上的实践场域,缺乏有深度的、长远的劳动教育。
2.教师:重技能轻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教师的观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教师对“劳动教育”存在误解,势必会带领学生曲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有部分教育者将劳动作为一种惩戒手段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把脏、累、苦的价值意蕴附加在“劳动”之上,狭隘化了劳动的概念,扭曲了劳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正向的育人价值。还有部分教师并未将劳动教育渗透进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片面化而狭隘化。
3.家庭:重智育轻劳育。
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为劳动是一件脏、累、苦的事情,是学习成果不达标才不得不做的一项不体面的工作,认为孩子只要把精力放在劳动上,就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4.学生:重结果轻过程。
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一方面缺乏劳动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对劳动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使得劳动教育中的育人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策略和优化路径
(一)多方“促”成长,搭建“家校社”联动平台
1.夯实家庭阵地,贴近日常生活。首先教师要帮助家长端正劳动教育观念。其次,教师要与家长协同合作,制定家庭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实施计划,推动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性。
2.盘活校内资源,优化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学校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开辟果蔬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体验耕种的乐趣,构建起“基地+主题+项目+团队+评价”的劳动教育体系。
3.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合作研修活动。通过与社区、企业等的合作交流,如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普实践基地、与社区合作举办蔬菜爱心义卖等活动,优化教学资源,扩充教学项目,使学生在公共社会中进行精神生产和价值创造。
(二)横向“融”课程,实现“一体多翼”项目化教学
在厘清劳动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将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室外课堂,创设真实的教育环境,与多学科进行整合交融。比如,与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融合,达成劳动价值观念的教学;与生物、数学等自然学科的联结,达成学科基础知识的领会。不仅如此,校内劳动教育基地还可以与社会文化进行整合,生成校本化劳动教育专题项目,引导学生由封闭、固定的思维走向开放与生成,实现“一体多翼”的交融贯通,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评“链”知行,构建“知行合一”评价机制
中学劳动教育实践的有效推进,需要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引导体系,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如我校开辟了“蔬菜种植”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方案,使得劳动实践能够按照流程和步骤有序展开,锻炼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保证了真实劳动教育的落地。(见表1、表2)
综上所述,新时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发展绝不能囿于片面化的劳动形式,而要多学科、多维度、多机制的交错融合,以实现劳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全域、全程渗透。唯有如此,才能焕发出劳动教育的人本价值,构筑起个体的意义生活,实现人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茂祥.基于实践导引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0(02):18-23.
[2]陈理宣,刘炎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基础关联和价值彰显[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