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
王佳蕊
银川北塔中学 750001
摘要:语文学习起源于生活并应用在生活中。语文课程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中包括深刻的人文思想、鲜明的情境和广阔的视野,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多彩多姿的生活环境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摆脱初中语文教学疲软的现状,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里,教师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过度地灌输理论知识,对学生的需求、兴趣、体验等方面都没有给予足够的考虑。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教学疲软。为此,本文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接下来是我的独特观点和教学方法,期待能对有关的教育从业者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
尽管传统的语文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还存在许多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提升的部分。语文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节是导致语文教育困难的主要原因。许多教师在讲解时只是简单地解释字词的含义,并且将各类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有时甚至会清楚地告诉他们哪些是考试的关键,哪些是必须掌握的等等。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经持续了很久,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也在考试的压力之下变得困难重重,对于语文的学习,他们无法产生兴趣、理解和分析等积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并未将情感融入到教学中,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导致中学生在课堂上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关注不足,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不够,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要求作为教学工具来死板地完成写作教学任务,没有将课堂生活化,最终导致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1]。
二、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1.运用艺术手段,再现生活情境
音乐就像是生命的流动,它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持续地激发听众的共鸣,把他们带入另一个世界。所以,当我们在语文课上,尤其是播放多媒体教材的时候,我们可以大胆地使用音乐来塑造情境,创造出一种气氛,让学生沉浸在文本的世界里,从而达到激发他们的精神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目的。在教授古代诗词的过程中,融入如古筝、箫等传统乐器的演奏,能够轻松地让学生沉浸在被翠绿山川所包围的诗意画境之中;同样,在《三峡》《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等文章的教授过程中,引入壮丽的音乐,能够有效地塑造课堂的氛围。图像就像无声的文字,描绘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图像是文字的扩展,尤其是教科书中的插图能够扩大文本的想象力,使得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且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图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加强记忆,使得文本所描绘的世界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三峡》和《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等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插图生动地呈现了人物的形象,有助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相似的元素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同样,在《泌园春雪》等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插图所展示的景色真实地再现了文本所描绘的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共鸣。
2.深入生活,融合课堂与现实生活
作为一门关键的学科,语文有着指导学生展示个性并沟通交流的功效。这门学科有助于他们接触大自然、理解社会、体验生活、领略人生。显而易见,这些都是为了协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并体验生活。所以,为了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类挑战,初级中等教育阶段的语文老师在授课时,不应只把他们关在教室里,仅仅停留在书本之上,而应该指导他们把日常生活与教材内容融为一体。通过把课程的主题和现实世界紧密结合,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充满日常生活元素的教育环境,以便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到生活[2]。比如,当学生在阅读《荷叶.母亲》这篇文章后,设定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进行创作时,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回想起自己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母亲的真实情境或细节,体验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理解亲情的珍贵和母爱的崇高。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去体验和感受家庭中母亲所给予的那些触动人心和感人的事物,将自己内心深处真挚的感激之情尽情地向母亲表达,让母亲真实地融入我们的成长过程,参与其中,与她共享我们的成长和成功,以及其中的喜怒哀乐。采用此种教育手段,既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生活,明白感激与孝顺的含义,也能让他们在创作的旅途中拥有足够的言辞、情绪,使文字更具深度与真挚,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技巧。
3.引导学生创新,感悟生活点滴
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表明,尽管语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但它也需要持续的创新。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理解和学习过程中,超越教师的指导,更多地去发掘他们的独特性。换句话说,这是学生内心的独特性,也是语文精神的实质表现。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文本的研究,培育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为了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产生独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们的潜力,提供适当的指导,协助他们运用个性化的思考方式,去理解文本的含义,感受生活。课本剧是最常见的形式,即通过构建情景来实现。推动学生在舞台展示过程中运用他们的想象力,深入研究书籍里角色的个性、情绪波动,还有所处的背景。当学生提出独立的观点时,老师会立即给予赞赏与称赞,如果有任何理解的误区,老师会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怀抱着创新的热情,通过阅读书籍来体验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授课过程里,老师需要高度赞赏学生们的各种不同观点,并激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独到看法。
结语
简而言之,将初中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从抽象的知识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更深入地体验生活和社会,感受到将学习融入生活环境的独特吸引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丽.试论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构建与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2):16-17.
[2]董亚梅.初中语文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