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阶段推行课后服务活动的实践研究

作者

黄森 张际泽

洪湖市瞿家湾镇列宁小学

摘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小学课后服务活动的具体内容可以进行调整和安排。主要目标是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和安全保障需求,使学生能通过课后服务活动得到更优质的培养,实现全面发展。学校应持续加强对课后服务活动的关注,在得到家长的支持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以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课后服务 ;实施困境; 突破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在小学阶段,课后服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管理、场地和资源等优势,承担起对学生课后服务的主要职责。同时,课后服务的内容设计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家长的意见,科学且有效地设定课后服务的方式,尽量避免将课后服务变为集体补课。经过对课后服务执行状况的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当前的课后服务质量仍然偏低,如何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是当前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小学教育问题之一。

一、小学阶段推行课后服务活动的意义

第一,学习支持。课后服务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作业支持和学习指导,学生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得到老师或辅导员的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兴趣培养。通过开设各种兴趣班和俱乐部,课后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爱好的机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第三,身心健康。课后服务活动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还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通过组织体育活动、游戏和娱乐活动,学生可以进行适度的运动和放松,促进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第四,社交互动。课后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与同学和老师进行社交互动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与同学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增进友谊、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第五,社区参与。通过组织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及关爱他人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学生也能参与各种社区服务项目,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的突破策略探讨

2.1坚持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将德育贯穿课后服务始终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基础,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既要强化普通的教学,又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使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道德因素纳入到课程设计中,要回答好“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比如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校园精神文化等,尤其要利用好具有丰富红色教育资源的区域,因为天然的红色背景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定的理想信仰,让学生“强”起来。其次,我国是“礼仪之邦”,优良的礼仪文化在历史上得以发扬,比如“孔融让梨”、“三尺巷”等,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观的重要材料。通过组织了解、模拟、展示等活动,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展示能力,培养他们的乐观个性,更能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形成一种良好的礼仪习惯。

2.2增强课后服务的形式与内容

学校方面,在为学生设计课后服务内容时,应多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了解学生所期待的课后服务是怎样的。同时也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挑选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以供学生学习,深化学生内心的传统意识,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让其在宽松的氛围下接受教育。

比如说,为了了解学生的需要,学校可以多设立一些考察,倾听家长与学生对课后服务有哪些需求,时间的制定以及内容的选择又应该有怎样的优化。通过收集这些信息,学校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的课程与调整服务内容,让课后的服务是由家校合作一起制定的,从而能够保证课后服务的教学质量。其次,为了使学生的课后服务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更多,可以为学生挑选琴棋书画类的美育教育,传统武术类的体育运动。学校也可以借助周边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来合理规划课后服务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时候能够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2.3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合作

家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通常是由家长委员会来建立起联系的途径。所以为了能够使客户的服务更适合学生学习,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家长参与到课后的服务工作中去,让家长对学校所做出的决定有知情权与评价权。

比如说,学校方面可以定期邀请家长作为监督者来对学校的课后服务质量进行打分,从而了解每一时期的课后服务在家长方面能否得到肯定。同时,应积极的了解家长给学校提供的意见,让家长也成为学校教育的助力者。并且,应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专门为家长解答有关课后服务的疑惑,让学校在实施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不会因为家长的原因导致课程无法有效进行。由上面分析不难看出,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探讨,有助于推动课后服务的不断发展。

2.4合理安排服务时间与服务教师

要保证课后服务顺利展开并取得良好效果,不仅要争取服务对象的满意,也要保障服务人员的相关权益。因此,教师作为课后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开展课后服务要尊重教师的意愿,根据实际情况,理清教师在课后服务中承担的责任。一方面,在服务时间上,学校要尊重教师实际情况,允许教师自主选择服务时间。对于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学校可以积极动员其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承担起课后服务的主要责任;对于有家庭负担的教师,要保证他们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投入到课后服务之中。但动员都要建立在尊重教师个人意愿之上,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使教师有充足的精力投身于课后服务工作。同时学校可采用“教师弹性离校制”。学校要避免硬性规定教师在课后服务期间的离校时间,教师在完成课后服务相应工作后即可弹性离校,这样既不会过多占用教师的课外时间,又有利于教师高效完成课后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在服务教师上,学校可以按照课后服务内容,将课后服务工作分为指导学生作业、开展兴趣活动、看管学生离校三类,让教师自主选择所承担的课后服务工作,既能使课后服务内容与教师专业特长相匹配,保证课后服务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又兼顾每位老师的个人意愿,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结束语

课后服务活动的推行,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共进。只有将学校,社会与家长这三方面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得课后的服务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让学生的课后服务不再是形式单一的教学内容,而是变为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乐在其中,从而升华课后服务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冰,程天君.权宜性执行:学校课后服务的实践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2):50-58.

[2]邹敏.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属性及权责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12.

[3]王祥富.采取五项举措推动“支减”落地[N].中国教育报,202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