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王妍
辽宁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省锦州市1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国际商务函电(辽教办(2022)302);2022年度辽宁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OBE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xjg202245);2023年辽宁工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
作者简介:王妍(1971- ),女,汉族,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摘要:
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属于跨文化交际课程。国际商务函电课程实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既是国贸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国际商务函电英语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即从课程思政目标、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核与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以期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实现培养高素质外贸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引言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每门课程都需要承担其应有的育人作用。对于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来说,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以核心素质培养为目标,将知识、能力、素质、价值观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对课程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构建系统的教学方案,将思政元素有机的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1]。
二、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际商务函电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是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函电写作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英语函电进行国际贸易的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信心、家国认同感,让学生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既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又能得体、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业务伙伴平等顺畅的交流[2]。
(一)必要性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专业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成为精通国际经贸业务,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谈判交流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就业部门包括外贸公司、海关、外运、政府相关部门、银行等涉外企事业单位或外资企业,工作中与要处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贸来事务,所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政治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国际商务函电课程需要责无旁贷的肩负起严格加强对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和实施课程思政,助力本专业培养业务过硬、思想过硬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程本身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国际商务函电课程以英语为本、以贸易为纲,系统地讲解国际贸易业务各环节中外贸英语函电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使学生正确熟练的使用英语函电进行外贸业务沟通交流和谈判。所以在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学中要实施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跨文化业务往来中保持思想独立、政治方向正确,提高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
(二)可行性
1.课程可使用的思政案例素材较丰富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活动频繁,其中用来做思政案例素材的事件很多,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特别是涉及到中国的贸易活动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到国际商务函电课堂教学中,比如广交会、进博会、中美贸易争端、一带一路、中欧班列、RCEP等等。另外,也可以通过分析国际时事、国际热点事件及其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 课程可实现过程育人
国际商务函电课程属于实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未来的外贸业务岗位上,绝大多数的外贸活动都要通过实际操作函电进行业务沟通和谈判。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封函电,都会有实际贸易活动的案例,都会发现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适时的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可以做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思政教育,最终提升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实现过程育人[3]。
三、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课程思政的融入缺乏技巧
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教务任务繁重,任课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在教学思政元素的选择上和教学情境的设置方面以及思政切入点的把握上缺乏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性,思政教学手段较生硬,显得牵强附会,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或者生搬硬套一些政治理论,使得思政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导致出现专业课“思政化”倾向[3]。
2.课程思政考核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目前,国际商务函电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政水平和课程思政学习情况只能片面地进行考核,缺乏科学的、贯穿始终的相对统一的考核方式。一方面是由于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时间尚短,考核体系还不完善,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缺乏平时的过程性考核,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和学的真实情况。
3.缺乏权威的课程思政教材
目前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思政教材建设还处于初级状态,短期内缺乏权威部门或学者出版的具有科学、恰当的课程思政内容的教材,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个人临时编写的讲义,其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从内容方面来说,缺少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系统性较差,思政元素较零散,随意性较强,主题明晰度不够,缺乏提炼。
四、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路
依据教育部印发的《纲要》,国际商务函电课程的思政改革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课程思政培养目标、课程与思政融合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反馈与评价。
(一)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的制定
课程思政目标的制定需要在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政治、人文和职业等方面的素养培养进行综合考量。在政治素养方面,要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立场,强烈的家国情怀,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文素养方面,要培养学生更多的了解国际时事和国际贸易热点、国际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主题事件及其发展历程、背景等,提高学生的认知与感悟;在职业素养方面,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大胆自信的进行业务操作。
(二)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应该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将一些思想政治理论和事件生搬硬套到课堂上来,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需要在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在国际贸易相关事件的分析中,深入挖掘其内在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契合点,潜移默化的启发性的进行融入。
国际商务函电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信函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的函电应用。课程思政可以根据这些内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职业修养、法治意识等方面进行融合[4]。以下举例说明。
基础知识模块:这部分教学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函电写作基本原则、函电基本结构、写作格式、专业术语等。在这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和状况,强调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写作函电时,要充分了解收信方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或习俗、商业习惯或商务礼仪,要善于倾听和理解对方的需求,避免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因文化差异产生误解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沟通过程需要体现写信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要有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要有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以此构建平等和谐的业务合作关系。
交易磋商模块:本模块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包装、运输、保险、索赔等相关往来函电的写作要点、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美贸易争端、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案例,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体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要具有国家荣誉感;深刻认识到国际交往中的大国担当和责任,要有具有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胸怀。
合同签订模块:本模块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合同条款的拟定方式、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或辅助拟定条款、签订合同的能力。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由于违背或不了解本国或他国法律而导致合同无效或造成损失的具体案例,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一名合格的外贸业务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高度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素养,不仅要了解本国的法律法规,也要了解贸易伙伴国的法律法规。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说教式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生硬的不讲究技巧的课程思政可能会带来相反的负面效果。因此,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改革,要与时俱进。
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师要努力学习和探索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政治觉悟,提高个人思想和政治理论水平,多关心国际、国家大事,了解最新经贸发展政策法规以及国家发展动态,要深入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要积极参与编写课程思政教材,发表相关论文,做到育人先育己[3],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采用以OBE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分组教学讨论教学法等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存在感、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提高沟通交流能力,从而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一带一路”案例的融入为例。教师课前要求各小组行“一带一路”相关资料的阅读、收集和整理,课上各小组以PPT形式或视频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教师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比如,“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商务礼仪等,师生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回答,分享观点,共同研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由此发掘课程思政的融入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体会大国担当和国际视野,感受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智慧课堂、AI课堂资源等进行教学互动、教学交流,比如以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交易产品,包括大豆、丝绸、粮食、瓷器、茶叶等的进出口现状及历史状况,以此讲好中国故事,将课程思政内化,提升文化自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集体荣誉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课程思政的反馈与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如何需要通过适当的反馈和评价体系来进行检验,实际上可借鉴的经验并不多。以往的课程考核基本上都是对知识的考核,主要在学期末以笔试形式进行,辅以一些平时和期中考核。而课程思政的反馈和评价很难通过期末笔试的形式进行,需要进行“过程考核”,特别是对于思政内容的反馈,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比如一节课结束,一个单元结束,学期中,与学生以谈话的方式、问卷的方式等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意见建议。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至于对学生思政的量化考核,一定要审慎,一定不能为了考核而考核,要真正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在学生课程考核标准中循序渐进地确定“德育”评价指标,即在最终成绩构成中赋予思政内容一定的比例,比如5%或10%,根据学生思政任务完成情况、分组讨论中的表现、翻转课堂中的思政汇报展示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的担当、合作、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互动、思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纳入考核内容,并予以酌情赋分,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评价,尽力使这种多元评价客观、全面、公正,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3] 。
五、结语
实行课程思政就是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思想塑造相统一,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所以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思政的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相融合,结合课程本身的内容和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精心设定思政培养目标,采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完善的反馈和评价体系,以此来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玉霞,胡飞.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探[J].对外经贸,2023,(02):124-127.
[2]孔丹冰.“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外贸函电》教学探索[J].现代英语,2022,(15):25-28.
[3]潘静.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贸函电英语课程教学体系设计[J].海外英语,2022,(01):135-136.
[4]魏丽娇.外贸函电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以“7C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6):29-30.
[5]钱涌宁.跨文化交际导向下的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2024,(01):70-72.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24.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