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生命观教学的策略
李丽芬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中学317500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学生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之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把握生活的深刻内涵,培养更高维的人生观,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又要把生命观的教育融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把生物学的学习与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相结合,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章从高中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观的策略,希望能对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和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 生命观 渗透策略
高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世界观和人生观完善的关键性时期,而繁重的学业,升学压力和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不良风气,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高中生中抑郁、自杀、他杀现象不断增加。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启发学生生理解生命意义,引导他们创造生命价值,对学生健康成长以及今后的人生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的很多生命教育的资源,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对学生进行生命观的教育,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珍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渗透的优势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在任何的教学活动中,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规律的学科,高中的生物教材中,包含和我们生活以及生命健康有关的很多知识,如人类遗传病的预防,如糖尿病形成因,体温调节等,教师通过结合学科知识过渡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理念,把生命的意识转变成具体的教学策略,并积极地进行实践,就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方式更加多样化,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高中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多种方法来建立课堂学习系统,而不是只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改变高中生物的课堂沉闷、僵硬的现象,能创造出一种有趣的学习活动。
(二)有助于增强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将“生命观”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好的生命理念的形成,并不是教师的单向传递,而是要让师生们互相配合,积极地进行交流与互动,通过相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思考动力、合作交流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生物学教学中,师生之间能形成一种良性的交流互动氛围,从而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渗透策略
(一)借助实验教学,强化生命认知
高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有很多的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是渗透生命理念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教师通过对实验知识讲解,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倡导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对知识的探索中来,同时也可以增强对他人的认知及自我的认同,从而进一步理解同学关爱他人,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在实验教学中,除了课本上的实验内容之外,老师也要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课外实验,让学生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有趣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生命观的熏陶。例如在讲授“细胞膜”时,老师可设计一个“生物膜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的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选择哪些实验材料,进行哪些对其进行不同的处理,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得出什么样的实验结。引导学生从生物膜这个直观的角度,认识到只有活着的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才具有选择性的结论,通过不同实验材料应用,让学生体会到生命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但本质是相同,感悟到生命的交替与变换,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正确看法。
(二)通过课堂活动,理解生命和环境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果只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就会破坏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新的教学形式,让教学活动和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润物细无声”。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抽象的知识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能减轻学生对知识学习和理解的困难,同时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生命教育的接受度,以此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必修二《生物进化》一节中关于自然选择有关内容时,首先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将长颈鹿和绵羊演化的录像给学生们看,指导他们着重分析长颈鹿的长脚演化的过程,并在课堂讨论中归纳出自然选择理论,深入分析的进化的实质。其次,老师可以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来探索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带学生参观学校生物实验里保存的鸟类化石,将化石与现在的动物进行比较,分析出进化不同时期的生物的样子,理解生物的性状与环境适应的观点。再次,教师通过布置活动性的作业,让学生结合必修一二所学内容,让学生从分子,细胞,代谢,遗传等多角度去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在这样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认识到生物学建立在进化和适应的基础上,衍生出任何一个机体都处在一种动态的逐步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从而达到“适者生存”的目地。
(三)结合环保教育,培养生命的自然观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由于人类的贪念,不断的索求,人类对已经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近几年不断发生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剥夺了很多人的生命,很多人由于环境的污染而患上了许多疾病,其中一些严重的疾病甚至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命。青少年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周围的环境,维护自然环境的平衡,认识人与自然统一生命教育尤为重要。在《生物与环境》的一节学习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出发,搜集有关环保意识和自然环境的案例,并将其引入到学生的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案例来学习,引发他们对环境破坏的思考,延申到用生物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浙江省“五水共治”的事情,对学校前面的一条河流的整治效果进行调查,通过测定水体的溶氧量,颗粒悬浮物的含量,水体的PH值,磷酸盐的含量等具体的指标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水质的变化,再让他们去调查政府对这条河流的政治采用了哪些方法,分析这些方法的利弊。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生态平衡失衡带来的问题,人类的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让它重新恢复平衡,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生命和自然息息相关的意识。
(四)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高中生正处于生理迅速发展时期,而繁重学业,生活经验的缺乏,导致他们在情感方面往往比较脆弱,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高中生物学科中有很多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把生活常识渗透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身心健康地成长。例如学习《免疫》过程,学生了解机体是如何应对病原体的入侵,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是我们面对疾病的最有效途径。《细胞癌变》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分析癌细胞的特征同时,理解癌细胞形成的因素,让他们远离这些致癌因素,保护好自己。《生物的胚胎发育》一节中涉及人的生殖和发育有关内容,受精过程中时数千万乃至于两亿精子中才有一个突破重重障碍,最终才能和卵子顺利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输卵管分裂一段时间后,要顺利移到子宫内,才能着床发育成胚胎,而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果受到某些内外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完成顺利发育,所以我们每个人出生都是非常幸运和不容易,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
将生命理念教育贯彻到高中生物课程中,教师通过充实教学资源,灵活的教学手段指引学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提升高中生对生命的认识,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美丽和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生命理念,提高他们在生物学课程中的学习效率同时,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晓锋. 生命观念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与研究[J]. 科普童话,2023(24):19-21.
[2] 赵娇. 指向生命观念提升的高中生物学"大概念"教学策略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7):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