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通病及防治策略

作者

滕宗扣

身份证号:3209021995****1073

摘要: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是重要的环节,基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复杂性,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也给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通病的存在,会极大影响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甚至留下一些质量隐患,不利于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使用效益。基于此,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通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防治的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通病;防治策略

引言

建筑工程领域的质量管理事关项目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用户满意度。但是,这一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下降、成本超支和进度延误。这些“通病”包括监测手段落后、信息反馈滞后、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只有深入分析病因,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持续改进,才能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意义

1.1有助于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对保障工程质量意义重大。一方面,合理的质量管理可以推动各阶段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减少安全隐患。完善的设计方案和科学的施工方案,能够提高工程抗风险能力;优质建材的选用和检测,确保材料符合标准;严密的过程监控和质检,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另一方面,规范的质量管理还关乎项目形象和社会责任。高质量的建筑工程,不仅具有安全性、舒适性等功能属性,其外形设计、内部装修等审美属性,也体现了企业的工程文化和水平。可见,做好质量管理是工程各方共同的责任,既关乎自身利益,也关系社会评价。当前,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任务艰巨。需要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监管措施,培育质量文化,共同推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1.2有助于促进建筑事业发展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对推动建筑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规范的质量管理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要求。在这个信息高度对称和消费者选择多样的时代,建筑业也面临来自用户的严格考量。高标准的质量管理,是建立品牌美誉度、赢得市场认可的必要手段。良好的质量表现,可以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拓展业务范围。另一方面,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关乎建筑业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稳定的产品表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风险;科学的质量分析和持续改进,推动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可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企业建设现代化管理体系、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建筑业正处于创新驱动重要阶段,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需要政企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建筑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房屋建筑中的质量问题

2.1房屋建筑裂缝

房屋建筑中的裂缝问题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混凝土开裂主要源于温度变化导致的热胀冷缩和混凝土本身强度损伤。这类裂缝不仅影响外观,也可能演变为更大安全隐患。要防治裂缝,需要从混凝土配制、搭建PROCESS、养护方面入手,采取科学配比、严格施工、持续检测、及时维修等措施,减少和控制裂缝的产生。同时,也需要注重材料研发和技术创新,以获得更优质持久的建筑结构。

2.2房屋建筑裂缝产生原因

(1)房屋建筑结构裂缝的产生与混凝土本身性能及施工过程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是混凝土配制与养护不当,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抗裂性能。可能的原因包括水泥质量不合格、掺配比例不当、搅拌不匀、养护时间不足等。二是结构设计不科学,未充分考虑温度变化、荷载效应对构件的影响,导致内力过大产生裂缝。三是施工过程监管不严,未严格执行工作制度,造成构件质量差异。四是材料选用与防护不当,混凝土表面未涂刷防水层,长期受热胀冷缩、气候腐蚀的影响损伤结构。综上所述,要系统分析各因素对裂缝的贡献,从混凝土配制、结构设计、施工方案、材料选型等方面入手,实施针对性改进,减少和控制裂缝。

2.3控制施工效率和材料配比

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原材料的选择和配比是确保质量的基础。一要选择合格的水泥和骨料,严格检测含泥量、强度等指标,保证原材料质量。二要科学确定水泥、骨料、砂子等的配比,考虑混凝土用途和施工环境,采用优化设计,使配比既经济合理,也满足抗裂性和工作性要求。三要合理使用外加剂和掺合料,但不能过量添加或滥用,这可能适得其反。要根据产品说明书确定用量,严格操作,最大程度发挥其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效用。四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对原材料、配比设计、混凝土性能等实施全过程检测,及时反馈质量信息,作为配比和施工的参考依据。五要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确保规范操作。六要建立质量责任制,完善监督机制。

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通病的解决对策

3.1优化施工方案

优化施工方案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充分考虑工程特点和实际条件,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二是方案审批后要严格执行,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修正存在问题的方案。三是要加强过程监控,收集质量和效率数据,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方案提供依据。四是要强化质量责任,最大限度发挥方案的指导作用,促进规范化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3.2规范建筑工程施工流程

规范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对保证质量至关重要。一是要严格执行已审批的施工方案,工作人员要了解各自的职责,保证流程的规范和有序。二是要建立全面详实的质量检测体系,对材料进场、加工制作、安装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实施严密的质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要实行质量责任制,对违规操作实施惩戒,并将质量考核与人员职务、薪资挂钩,形成强大的质量激励。四是积极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时监控施工全过程,实现精细化管理。五是加强施工队伍建设,提高工人素质和专业技能。六是严格执行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操作流程的标准化文件,推动流程标准化和制度化,从源头减少质量问题。

3.3提升技术水平

提升技术水平是应对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加大员工培训力度,特别是针对技能型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模拟操作、技能考核等,使其系统掌握所需技能。二是要建立技术交流与经验分享机制,开展工艺比武、技术比赛、现场观摩等活动,促进技术经验传播。三是引入和研发先进适用技术,比如信息化检测与控制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四是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技术提升与薪酬、职务挂钩,充分调动员工主动学习、技能提升的内生动力。五是加大技术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搭建合作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质量通病问题影响较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针对性解决方案。关键是要做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一要从源头抓起,严格原材料检测,设计科学的配比方案,建立严密的施工流程,从根本上减少质量问题。二是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操作指导手册,推进标准化施工。三是建立信息化质量监测和预警机制,对问题进行动态跟踪。四是实行质量考核责任制,对质量事故实行严肃问责。五是加大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六是加强部门联动和跨部门协作,形成合力确保质量。七是进一步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强化工程质量的法制保障。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健全体制机制,从体系高度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是当下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郭大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通病与应对措施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4):151.

[2]韩志鹏.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通病分析与对策探讨[J].四川水泥,2019(0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