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教育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个性化教学实践研究
杨春华
和平县职业技术学校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里中职教育肩负着培育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是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数据处理以及计算机应用本领的关键课程。传统课堂上教师主要靠讲授,缺少针对每个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常常存在学习兴趣不浓,技能掌握参差不齐,创新能力偏弱等情况,赋能教育看重教师借教学活动给学生赋予发展资源,能力扶持和学习动力,重视学生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性,给个性化教学赋予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南。
一、赋能教育理念与中职教育的结合
(一)赋能教育的理论基础
赋能教育理念的理论根基,大多来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文化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探究和自主思维,这对赋能教育有着认知层面的支持。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看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个体发展和潜在能力的发挥,为人本主义赋能教育提供价值指引,社会文化理论重视学习在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生,突出协作学习和实际应用的价值。这些理论共同为赋能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形成支撑,着重依靠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和社会参与来增长能力,做到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统一。
(二)中职教育特点与挑战
中职生来自不同学校,个体间课程基础差异较大,间接影响了中职计算机教学。 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在日常的课程知识探索分析阶段,已经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且日常在家庭、课下能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相对较多,课堂学习阶段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1]。此外传统评价体系更看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考试情况,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技能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养成不够重视,这类特性与难点使得中职教育必须在教学理念和模式上不断改变才能应对赋能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个性化教学实践策略
(一)差异化学习需求分析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化教学要从分析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开始,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操作技能以及兴趣这些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计算机应用基础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条件,实践教学指导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学习底子比较薄的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操作实践等环节中碰到问题的可能性较大,相反学习基础较好者则要更多样化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来维持继续进步的动力。通过对学生所学内容是否掌握到位、技能水平高低、学习习惯好坏以及兴趣爱好的方方面面进行仔细分析之后,教师就能清晰把握每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状况,从而为以后的课程设计、资源分配、教学计划制定等事情做好准备。差异化分析方法在这一过程里起到关键作用,它能帮助教师有的放矢地去引导每一个学生学习,并以此为基点落实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实行,做到因人而异的教育和提高。
例如,教师利用 Word 文档操作任务进行个性化教学实践。通过前测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在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排版技巧上的差异化学习需求。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提供简单的文字编辑练习和模板操作指导;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则布置格式设计、自动目录生成和样式应用等提升任务。学生可在 Word 文档中完成练习并在线提交,教师利用批注功能进行针对性反馈。通过差异化任务设计,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操作技能,实现了个性化教学与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
(二)项目化学习实施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开展个性化教学时,借助项目化学习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要针对课程目标而设计不同层次又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项目,在项目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项目内容并分配学习任务,发挥各自特长和兴趣爱好。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应当加强过程管理和阶段性指导。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以及数据加以分析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项目的实施中来。项目化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真实情境的主体,并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个性化的学习与课程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教师设计以 Excel 为核心的项目化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班级成绩分析表”项目。学生需收集班级各科成绩数据,使用Excel 进行数据录入、排序、条件格式设置、函数计算及图表生成。每组学生根据分工完成不同模块,同时探索数据透视表、公式运用和图表美化等高级功能。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阶段性指导,实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并给予个性化反馈。
(三)分层教学设计
个性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可以借助分层教学设计来实施,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兴趣把课程的内容进行分层,划分成基础层、提升层和拓展层,每个层次要明确各自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分层教学体现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对教学节奏、任务难易度以及指导方式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要求[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动态地监测学生的学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促使学生达到自己的层次上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提升,从而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具体落实。
例如,教师采用 PPT 操作任务实施分层教学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师将任务划分为基础操作、功能拓展和创意设计三个层次。基础层学生练习幻灯片排版、文字编辑与图片插入;提高层学生学习动画效果、母版应用和多媒体嵌入;拓展层学生则进行主题演示设计和交互演示制作。学生在PPT 中完成各自任务,并通过线上提交或课堂展示分享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重点解决操作难点与创意表达问题。
结论:
赋能教育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个性化教学可以满足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需求 , 还能提升其职业技能、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未来个性化教学将在智能 , 系统 , 实践等多方面发展,伴随计算机不断融入以及教育理念更迭,个性化教学将在教师、学生与资源间协同作用下,使中职教育由重知识传授转向能力与职业结合,培养高水平技术型人才将具有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于璐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据结构及算法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研究 [J]. 才智 ,2025,(18):17-20.
2. 包之明 .“岗课赛证训创”赋能职业院校高水平实践教学的内在机理与构建策略 [J].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2025,33(03):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