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研究
李西洋
湖南城市学院 413000
【内 容 摘 要】 湖湘民窑陶瓷艺术一直延续中华民族本原文化,蕴含朴实的自然观和思维模式,作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它以实用为基础彰显朴素的审美意趣。古益阳窑作为湖南规模宏大的民窑,大写意纹样蕴藏丰富的湖湘民俗文化,它独有的写意精神再现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创作与中国大写意绘画有许多共通之处,朴实、灵动、洒脱的艺术精神,意向性造型、挥洒自如表现手法、古朴淡雅的色彩、赋有象征性装饰纹样,使其极具写意性艺术风格。
【关 键 词】 古益阳窑;纹样;国画;写意
【基 金 项 目】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课题“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研究”(XSP2023YSC03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简 介】 李西洋(1981—),男,山东济宁人,湖南城市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 国画教学与实践
益阳上古属荆州,春秋时期为楚地,战国时隶属黔中郡,公元前221年秦灭楚,立长沙郡,设益阳县。益阳因地处资水之北而得名,位于湖南省中北部,资水尾闾,洞庭湖南缘,数千年来,无论辖地如何变化,益阳从未更名。益阳窑位于湖南益阳资水流域下游的丘陵地区,已探明的古龙窑址四十六处,馒头窑若干个,是宋元明清时期南方烧制规模仅次于景德镇的一处民间窑场[1]。目前窑址所在地归属赫山区龙光桥街道、沧水铺镇,烧制陶瓷种类为青釉瓷、青白釉瓷、黑釉瓷、褐釉瓷和青花瓷,制瓷工艺受定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影响,史书上称“益阳窑”。
一、古益阳窑的发现
中国历史进程中民窑多不受重视,史书上有关古益阳窑记载较少。目前发现最早有关益阳烧制陶瓷的记载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所编《益阳县志·地理志》中提到“十八里羊羖岭,二十里马阿崆等处均产磁土”,对囤瓷口解释为“囤瓷口在十八里清溪南团,相传古时候瓦萨仑所出瓷器运此”[2]。其中羊羖岭指的就是羊舞岭,瓦萨仑系羊舞岭乡早禾村瓦萨仑窑址,清溪南团即羊舞岭乡清溪村及杨泗、牌楼村交界处,民间传说中的囤瓷口即在此处河边。1979年4月,益阳县文化馆组织文物调查时,在羊舞岭发现了古瓷窑址线索。按照考古学根据发现地命名的方式,古益阳窑有了自己的名字“羊舞岭窑”。上个世纪七八年代湖南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该窑址的考察较为频繁,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羊舞岭古窑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国务院核定该窑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益阳窑的发展历程
考古发掘中遗迹、遗物和文献是判断考古发现的主要依据。2013年至2014年初,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一件“□□□陀佛咸淳三年八月日十一万诸佛□□□”刻铭青釉器,咸淳三年即1267年,是南宋度宗年号,进一步印证了Y54龙窑的始烧年代为南宋末年,在元代制瓷作坊发现的垫钵上刻有“饶州”二字[3]。“刻铭青釉器”和刻有“饶州”二字垫钵的发现,再次证实了古益阳窑在受到来自景德镇窑的影响下起烧于南宋的古窑。我国著名古陶瓷学家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中将益阳窑归属为景德镇窑青白瓷系。
南宋末年至元初,古益阳窑主要烧制青釉瓷和青白釉瓷,陶瓷装饰纹样制作采用篦划、刻花、模印、贴塑和镂空等复杂工艺,所烧器物形体较小,胎体轻薄,这个时代所产的瓷器较为精致。元代中后期以模仿浙江龙泉窑开始批量烧制青瓷、同时烧制少量褐釉和黑釉器,器形粗犷大气 ,整体制作粗糙,胎体厚重而器形变大。明代古益阳窑绝大部分以烧造青花瓷器为主,釉面有流釉和露胎现象。明青花瓷装饰纹样主要采用青花大写意表现方法,纹样没有特定的模式,不拘一格,一器一样,几乎没有雷同,个别纹饰十分少见,其内涵也十分丰富,瓷绘随意性强,或抽象或写意。大写意纹饰的独特性是古益阳窑陶瓷装饰的主要特点。古益阳窑陶瓷造型古朴淡雅、神奇动人、纹饰采用不拘形式的大写意手法绘制,表现源远流长的赋有地域特色的益阳民俗文化,体现了古益阳窑陶瓷文化重要审美价值和文化取向。
三、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产生的历史渊源
1.文化背景
古益阳窑青花瓷约产生于元至明末清初,从支圈覆烧法和涩圈叠烧法制作的青白瓷器可以看出其烧制工艺源于景德镇。民间熟语中的“江西填湖广”,指的就是历史上江西迁徙至湖南的移民历史,源于五代,明朝达到高潮。益阳地处洞庭湖畔,河流密布,羊舞岭本地又储备着丰富的高岭土和釉料,便利的水路交通,益阳窑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启窑火。明初为了巩固新成立政权和促进发展经济,曾先后组织过八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饶州府各县移民乘船沿鄱阳湖至长江迁入湖北、湖南两省,达到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徙高峰,其中必然有一批人进入益阳,带来了景德镇瓷器制作工艺,进一步促进了古益阳窑的繁荣。明末清初,天灾人祸再加上瓷泥减少、市场冲击、外运道路阻塞导致古益阳窑衰落。
2.艺术背景
“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不求工细形似,注重以精炼笔墨即兴抒发作者情绪,“大写意”是在“写意”的基础上,笔墨更加挥洒自如,表现内容更加抽象化的一种绘画技法。
元末明初,这一时期在中国美术史上正是大写意绘画出现的历史时期。大写意绘画早在唐代以王洽的泼墨山水开启水墨山水画,五代石恪和宋代梁楷等被认为是写意人物画风的开创者。中国美术史上,真正将大写意画风推向高峰的则是明末清初的徐渭、陈淳和朱耷。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约出现于元末明初,写意纹样主要出现在青花瓷器上,其酣畅淋漓的书法用笔、淡雅古朴的色彩、简约雅致的构图与中国大写意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艺术特色与风格
4.1器形种类
古益阳窑陶瓷器形种类丰富多样,主要以生活实用器为主,再现了当地人们朴实的生活需求。宋元时期,益阳窑烧造的瓷器类型有碗、碟、盘、杯、高足杯、托、盏、壶、洗、砚、瓶、油灯、粉盒、钵、罐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类瓷碗及盘和碟。碗的形制有斗笠碗、折腰碗、弧腹唇口碗、浅腹敞口碗、深腹敞口碗、墩式碗等,明代增加了尊、盖钵、四系壶、缸、香炉、壁挂式筷笼等类型[2]。宋末元初益阳窑陶瓷制作精细,器形较小。元明时期随着生产量的扩大,制作器形较为粗糙,清初陶瓷器形变大。古益阳窑器形种类每个历史时期略有不同,器形风格总体印象主要为古朴自然、朴实无华的艺术美感。
4.2绘画题材
古益阳窑陶瓷绘画题材比较丰富,有植物、动物、人物、景物、文字、抽象图案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绘画题材。绘画题材既有来源于传统纹样样式,也有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所见所闻,蕴含丰富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益阳风土人情。表现手法上采用大写意表现技法,意笔草草,不求形似。
植物绘画题材主要包括梅兰竹菊、岁寒三友、荷、水藻、卷草、牡丹等植物类型,其中菊花图案较为常见,植物类绘画题材在古益阳窑陶瓷上较为常见。动物绘画题材主要有花鸟、鱼虫、团凤、龙纹、仙鹤、鹭鸶、鹿等动物。人物绘画题材有表现神话故事的“天官送福”、忠孝礼节的“屈子行吟图”。景物题材有表现湖湘风光的山水画,也有表现古代绘画中的山水小景。以文字作为题材进行陶瓷装饰是古益阳窑一大特色,在吸取了唐代长沙窑诗文装饰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土文化。除了常见福禄寿喜、古诗词等文字题材外,还将赋有本土特色的民谣和乡间俚语书写在瓷器上,如“一阵好风何处起,广寒吹送桂香来”、“去年片下花如雪,不觉又是一年春”,除此之外还将类似草书或阿拉伯文字绕陶器纵向书写,因字体难辨被称为“天书纹罐”。抽象图案是古益阳窑陶瓷装饰的鲜明特色,该装饰题材运用大写意笔法将自然物象抽象地表现为卷草纹、飞鸟纹、蝙蝠纹等。
古益阳窑陶瓷绘画寓意着吉祥如意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彰显了祥瑞意识和民俗文化的融入,画面格调古雅质朴,画面构图收放自如,写意笔法自然流畅,显示出益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生命理想的追求。
4.3构图样式
古益阳窑陶瓷装饰的构图样式,一部分保留了景德镇元明青花的多层构图样式,大多数进行单幅构图,即一个陶瓷器物本身只有一幅或两幅作品,部分陶瓷也存在满构图创作形式。也有一些陶瓷纹样不拘泥于打箍构图,作品跨越箍线,打箍线条与纹样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纹样构图形式。无分层的瓷面更适合大写意纹样的恣肆纵横,这与不拘泥于形的写意精神高度契合。大写意纹样不受陶瓷器物本身的结构限制,不用考虑口、颈、肩、腹的结构特征,而是直接将器物本身看做一张立体的纸张,纵情描绘、肆意挥洒笔墨,形随笔动、笔随形变,画笔与陶瓷在运动中融为一体。
4.4色彩效果
古窑址所在地蕴藏丰富的高岭土和釉料,原生钴矿中氧化锰、铁的含量偏高,氧化钴含量偏高烧制后偏青灰色,铁的含量偏高则呈现黑色。古益阳窑所烧制的陶瓷色泽为青色、青灰色和黑色,整体颜色古雅沉着不同于景德镇青花瓷器的清新亮丽。釉料与景德镇进口“苏麻离青”相比其烧制后纹样色彩效果偏青灰色或偏黑色。古益阳窑青花瓷的色泽沉稳幽黯,恰如远山一片黛蓝,深远凝重中蕴含古雅朴实之美[4]。古窑产品整体呈现高级灰色调,色彩效果整体而统一,深沉的灰色调给人一种朴厚古雅、自然温和的色彩之美。
4.5民间趣味
官窑为皇家贵族设立,满足贵族的生活和审美需求,民窑是为民间大众生活实用需要而制作产品,不同的生产目的应为官窑和民窑的本质区别。民窑产品是为满足下层百姓的生活之用,反映的是普通百姓的审美,迎合的是世俗文化需求。民窑产品制作简单,却充满生机勃勃的民间趣味。
古益阳窑地处资水南岸的丘陵地带,产品以满足广大百姓的生产生活现实需求,陶瓷纹样在模仿官窑的同时融入了地域民俗文化,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羊舞岭陶瓷纹样被赋予了谐音寓意的民间美学,带有湖湘百姓的风土味道。植物纹样中菊花谐音吉花隐喻延年、缠枝寓意福寿连绵、类似“羊”字的卷草纹与吉字篆书写法类似寓意吉祥,同时也是古益阳窑的标志符号。动物纹样中鱼寓意有余多子、凤穿牡丹寓意吉祥。文字纹样中“福”“寿”“百子千孙大吉”“添丁进口”等较为直白地表现对美好生活期盼,特别是将益阳本地的乡间俚语和民俗礼仪书写在陶瓷上,如“四时八节不欠情、春夏秋冬不少礼”“食物在内,果则异香”,这些诗句有鲜明湖湘地域特色。
4.6写意精神
古益阳窑作为民窑其产品的销售对象主要普通百姓,这就要求产品要薄利多销,同时为保证高效率、高利润、高能效运转,所生产的瓷器和陶瓷纹样必然不能精雕细画。作为民窑的古益阳窑在装饰纹样的绘画上自然选择快捷的写意法绘制。古益阳窑青花瓷的纹样种类繁多,其中花卉植物、文字、抽象纹样居多,人物、动物、几何图案偏少。纹样制作技法基本包含陶瓷纹样制作工艺,绘画技法主要有工笔白描、双勾填色、没骨写意三种。其中大写意纹样的绘画最赋有特色,最能体现古益阳窑装饰艺术,特别是大写意抽样纹样开启了大写意陶瓷绘画之风。无论是花鸟鱼虫、祥瑞动物、山水人物,其形象塑造自由灵动、书法运笔挥洒自如、表现趣味横生的民俗情趣和写意精神。绘画造型越到后期越抽象越概括,逐渐和原来形态相距甚远,由具体形象演化为一种抽象符号,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大写意意笔纹样。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笔法迅捷有力、笔意自由洒脱、笔趣自然天成,不受官窑纹样束缚,表现题材多样,在表现传统纹样题材时运用了大写意技法呈现出不同的韵味,体现了湘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
五、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绘画技法分析
5.1工具材料
古益阳窑青花瓷纹样与中国画同样使用毛笔绘制,釉料在陶坯上的自然渗透颇为类似笔墨在生宣上的浸洇,再加上高温的烧制后所呈现出的花青色如同中国画的笔墨效果,我们可以将瓷绘理解为载体不同的传统绘画。瓷坯与生宣纸都有较好的吸水洇化性能,加之民窑瓷绘工匠“逸笔草草”绘画风格,使得古益阳窑窑青花瓷纹样有着浓郁的写意气息。绘瓷工匠一方面将绘画领域的文人画写意风引入瓷器绘画,另一方面吸取明清之际比较盛行的“画谱”中的技法和图式描绘在陶瓷之上。在纹样绘制时,为开拓陶瓷市场,产品有较好的收益,那么只有迎合普通百姓的生活实用和审美需求,产品才能有更好的销路,绘瓷工匠将传统纹样与益阳本土的风土人情相结合,绘制出特色鲜明的古益阳窑写意纹样风格。
5.2造型语言
以线造型是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的主要造型语言。用线技法分为工笔描法和意笔描法两种,工笔描法是指用笔力度均匀粗细变化小的线条,意笔描法指用笔起伏变化大节奏感强的不规则线条。在绘制纹样时,有时运用一种描法,有时两种描法同时运用。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还有以面造型的纹样,阔笔大墨一气呵成,多用来表现抽象纹样。以线造型运用了中国画的造型元素,以面造型模仿铜官窑陶瓷纹样造型元素,在具体纹样绘制时两种用线技法互为补充,没有固定模式。
5.3笔法墨法
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意笔式线条变化多样,没有固定模式。在用笔的笔法上注重起笔、行笔、收笔,在用笔力度上笔力遒劲、柔中带钢,在用笔的趣味上有极强的运笔动势和韵律感,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大写意纹样笔势流畅,大气磅礴,逸趣横生。墨法运用多以泼墨为主,更能体现大写意纹样的肆意挥洒和灵活自如。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笔墨技法如同大写意绘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神写形,纵横往返,挥洒自如。当我们欣赏纹样时,仍然能感受到几百年前的古益阳窑瓷绘匠人一手横笔执管,一手转动陶坯一挥而就绘制纹样的酣畅淋漓,仍然被那跳跃的点画、往返的笔势,生动的气韵,简约的造型所深深打动。
结语
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蕴含丰富的湖湘民俗文化并赋有鲜明地域特色,它与中国画的发展并驾齐驱相互影响。从实物遗存视角出发,民窑大写意纹样的出现早于大写意绘画,它影响了后世艺术的发展,启迪了后世陶瓷绘画、中国画、抽象绘画的创作。目前,古益阳窑作为国宝单位尚未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因考古遗存标本有限,为本文全视角研究带来难度。随着考古发掘和文本研究的不断深入,古益阳窑大写意纹样的价值会得到进一步的认可,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也将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传承转化和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湖南益阳羊舞岭[EB/OL].https://www.baike.com/wikiid/8277502443397696801
[2] 盛定国:《湖南益阳县羊午岭古窑址调查 》[J].考古,1983,(4):335-342.
[3] 文世奇:《益阳窑:洞庭湖畔鲜为人知的奇葩》[J].收藏,2009,(4):78-80.
[4] 吴白雨.云南青花瓷的工艺与绘画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82
[5] 何宇翔.羊舞岭古窑址:读不尽的历史与文化[N]. 中国文化报, 201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