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 教学做合一” 理念打造活力数学课堂
彭文东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堡镇中心小学 614300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学做合一”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动手能力培养。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中践行这一理念,通过具体策略和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 教学做合一” 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的意义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活力不足。“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提出,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强调教师不仅要教,更要引导学生做,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其中包含了许多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点,如加减法运算、图形与几何等。这些知识点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来学习,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如果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二、当前“ 教学做合一” 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尽管“教学做合一”理念在理论上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对于这一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将其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其次,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制约“教学做合一”理念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材料,使得教师无法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不同,如何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三、小学数学课堂践行“ 教学做合一” 理念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购物的场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通过实际的购物和结算来学习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这样的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情境任务。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购物情境,让他们通过购买文具、水果等物品来学习加减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复杂的购物情境,如旅游、装修等,让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乘法和除法等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等,来丰富情境的呈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小组合作是“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又一重要体现。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图形的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图形的拼贴任务。在拼贴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图形和颜色,如何进行拼贴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图形的运动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除了图形拼贴任务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其他类型的小组合作任务。例如,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制作乘法口诀表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调查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等。这些任务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操作,巩固提升
实践操作是“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核心环节。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巩固和提升所学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测量、计算、裁剪等,这些操作不仅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资源。首先,教师需要准备丰富的实践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等,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和搭配。然后,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选择。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除了制作模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其他类型的实践操作任务。例如,在《测量》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测量校园内物体长度、宽度、高度的任务;在《分数》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分蛋糕的任务等。这些任务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打造活力数学课堂,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等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当然,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完善和优化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教学做合一”理念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晓莉 管中窥豹,“不止”一斑:浅谈小学数学新授课“引入”的技巧 [J]. 数学教学通讯,2019,(8)。
[2] 沈卫卫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和研究[J]. 数学教学通讯,2019,(23)。
[3] 杜长贤 浅谈小学数学课探究性学习 [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