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闫娟娟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中都九年制学校 076450
摘要:生活化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显著作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深度挖掘生活素材,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内容结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后续教学筑牢基础。教学过程中,创设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融合,在生活化场景中实现知识迁移,推动高阶思维发展。作业布置时,教师重视作业设计合理性,构建生活化情境作业,通过课堂与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剖析、巩固知识。此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弥补传统教学与作业形式的不足,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有效策略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生活化情境教学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它强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生活化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巧借生活情境,开启数学认知之门
课前导入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有效的课前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提升学习积极性。在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法时,教师需深度挖掘生活素材,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紧密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教学筑牢基础。
例如,在教授“克和千克”时,为帮助学生建立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初步认知,教师可从生活实例切入。在正式讲解新知识前,教师精心收集生活中各类与质量和“克”“千克”相关的场景与物品。如带学生回忆去超市购物的经历,在超市里,不同商品的包装上都会标注质量,像一袋薯片可能标注着“净含量100克”,而一袋大米则可能写着“5千克”;在菜市场,摊主称蔬菜时,秤上显示的数字也会带有“克”或“千克”的单位;还有在药店,药品的说明书上也会明确药品的质量,如“每片0.5克”等。教师将这些生活实例巧妙融入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克和千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这两个质量单位,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更容易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同时,这种贴近生活的导入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续的学习中。
二、创设应用情境,深化数学知识领悟
数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突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更需着重提升他们的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确保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素养。
例如,在教授“年、月、日”时,教师既要助力学生理解、消化理论知识,也要引导他们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借助生活化的应用情境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融合,在认识、理解“年、月、日”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后,结合之前所学的时、分、秒等知识进行学习,把“年、月、日”纳入时间知识体系,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并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加以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在学生认识“年、月、日”理解其含义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创设一个校园活动日程安排的情境,如学校计划在3月开展一系列活动,3月1日开学典礼,3月8日妇女节庆祝活动,3月12日植树活动,3月25日春季运动会等。随后提出问题:“这些活动分别处于3月的第几个星期?从开学典礼到春季运动会一共经过了多少天?如果要把这些活动按照每两周一个主题进行分类,应该如何安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结合具体的校园活动素材进行思考,既要考虑不同日期在月份中的位置以及星期的计算,又要思考时间跨度的计算,促进“年、月、日”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串联,进一步丰富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三、妙设生活情境作业,强化数学认知效能
作业布置在教学流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途径,更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法时,教师务必高度重视作业设计的合理性,积极构建生活化情境作业。通过课堂作业,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堂知识;借助课后作业,助力学生扎实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在“因数与倍数”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应秉持学习任务开放和作业设计多元的原则。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创设班级活动筹备的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活动所需物品及其价格,像气球每包5个售价15元、彩带每卷12元、奖品笔记本每本8元等。各小组学生依据价格,解释其中数字与因数倍数的关系,如15是3和5的倍数,3和5是15的因数,然后进行抢答,答题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已有学习经验,对数学产生亲切之感,进而在情境中深化对因数倍数的理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探究。如让学生以家庭物品分组为学习素材,把6个苹果分成2组,每组3个,从而理解6是2和3的倍数,2和3是6的因数;将12本书每3本一堆,可分4堆等,结合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进行分析,并记录分析结果。教师还可让学生课后走进社区商店,观察商品包装数量,如饮料每箱24瓶,思考24的因数有哪些,以及不同因数对应的分组方式。通过真实情境,学生的思维从“直观”走向“抽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既能巩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又能感受其在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法,成效显著。课前导入借助生活实例,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探究欲望,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教学过程中创设应用情境,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融合,在生活场景中实现知识迁移,推动高阶思维发展,深化对数学知识的领悟。作业布置构建生活化情境作业,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和巩固课堂知识,强化数学认知效能。这种教学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能力,使数学教学更具实效,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燕.生活化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24(05):45-47.
[2]李华.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与实践[J].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