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李志良

明溪县实验小学 邮编:365200

课题信息:此论文为三明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三色劳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dy2023037)研究成果。

【摘要】“五育融合”中的“五育”分别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小学信息技术做为教育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学科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要及时深化“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在学习意义,推动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全方面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渗透“五育融合”思想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出发,尽可能地拓展知识内容,增强学生的学科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学习目标,助力学生高效性信息技术应用技巧的养成。本文就探究“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五育融合”  小学教育  信息技术  教学实践  探索

【正文】信息技术因为其知识的独特性和课程模式的新颖性,使得本学科一直是学生喜欢的科目,但是由此产生的教学问题也尤为突出。由于学生年纪尚小,学习能力没有经过系统性地锻炼,使得学生时常会因为较为放松的教学氛围,失去学习的专注性,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不断降低,严重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科学性发展。“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更是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不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模式上,教师都要进行重新整合,创新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为学生提供高效性的学习环境,并以生活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理解信息技术知识,促进学生自身信息技术核心素质不断提升。

一.创设高效信息技术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时,没有切实立足于学生自身情况,这也导致学生在跟随教师进行学习实践的过程中,缺少与实际情景的紧密联系,严重影响学生正确认知学习理论知识,降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深化“五育融合”教学理念后,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情景,突出本堂课程教学重点,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同时科学性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认真跟随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科学性发展。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给诗集配图”这一章节内容时,做为重要的实践应用教学课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要及时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合理设计课堂引入内容。教师可以从诗集本身入手,让学生先欣赏诗集内容,并向学生提问“大家在阅读这首诗词后,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呢?”然后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下载与自己想象相近的图片,将其做为诗集的配图,插入到诗集当中。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一步步深入性学习信息技术配图实践技巧,培养学生高效性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

二.创新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课堂,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认知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自身的认知较为浅显,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浮于表面,这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问题的原因之一,学生长期处于低效性的课程学习氛围中,形成错误的信息技术学习意识,对学生后续信息技术的学习有深远性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重新整合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内容,并积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创新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为学生后续进行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课堂的有效性开展,从根本上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具现实性,显著增强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制作课程表”这一章节实践学习时,教师要着重设计课程引入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做为课程教学任务,先带领学生熟悉课程表制作流程,夯实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然后教师给予学生一定实践学习的时间,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制作独属于自己的课程表。教师积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创新开展生活化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从学生基础认知出发,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再根据教师给出的生活化问题,进行实践应用,充分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巧,助力学生高效性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养成。

三.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质

教师在深化“五育融合”教学理念,创新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过程中,在着重突出理论教学课堂外,为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质能力,也要对实践应用课堂进行调整,针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欠缺之处,进行综合性实践锻炼,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学科性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学习的时间,助力学生学科综合性素质的不断提升。教师在渗透“五育融合”思想后,全方面构建高效性的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课堂,丰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实践学习目标。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信息技术中“画图”这一大章节的内容后,为了巩固学生基础能力夯实学生学科基础技巧,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课堂,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及时发现自身学习的欠缺之处,促进学生学科应用能力的高效性提升。教师提出“几何图形画出想象的世界”的实践主题,引导学生应用几何图形,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锻炼自身的图画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图画设计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想象能力,促进学生自身核心素质能力的科学性形成。

四.构建科学化小学信息技术评价体系,推动学科教学高效性发展

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通常是以应试等形式做为主要评价内容,来检查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情况,单一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客观性,严重影响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效率,也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创新改革受到限制。教师重视创新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同时,也要及时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构建科学性的小学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合理设置信息技术评价内容,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做为课程创新改革的重要参考内容,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创新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时,要立足于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合理设置评价环节,并且要尽可能的扩展信息技术评价模式,全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出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欠缺之处的同时,反思课程教学的存在的问题,及时创新改革解决教学问题,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科学性发展。教师积极构建高效性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打破应试成绩至上的错误思想,在此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关注提升自身核心素质能力,培养学生高效性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创新改革,要立足于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创设高效性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并且创新开展丰富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助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质能力的综合性形成。

【参考文献】

[1]于淑萍.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究 [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1, (04): 9-10.

[2]殷永发.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实践 [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20, (09): 238.

[3]李清漪. 新课程改革视域下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以北师版小学学科教学实践为例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 (14):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