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拓展课程资源 培育素养之花

作者

吕碧兰

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学 邮编:362311

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拓展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如古诗词、身边的先进模范、红色资源、乡土人物等都可成为载体,培育政治认同,提高核心素养,增强对伟大祖国的情感认同。思想政治课培育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真实问题。促进学科融合,拓展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在情景化形成对知识的全面深刻理解,真正做到深度学习,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活用古诗词

古诗词在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中,频繁出现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拓展中,例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飞花令”游戏的引入,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列出有关爱国的名言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行文,匹夫有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爱国诗句。将爱国元素引入主题教学,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其他主题中,如:孝亲敬长、呵护友谊、情绪情感等,也可以使用“飞花令”游戏形式,用经典诗词浸润学生心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爱国主义、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精神,流传着经典故事,郑和下西洋、闻鸡起舞等。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与世界紧密联系”关于中国担当的知识,可以运用“和”的思想进行串联。“百姓和乐”的智慧,我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我国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古又“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我国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家秩序的维护者。

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词、经典等元素,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讲好身边故事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讲道理的课程,讲道理要讲述真实故事,理性地分析案例。真实的故事更激发学生的探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八年级下册《维护国家利益》,讲述了西安反日游行事例,并呈现议学任务:民众为什么会游行示威?请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评价反日游行中的行为?谈谈此事件给你的启示。通过紧扣教学内容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增强担当精神,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在“平等对待他人”教学时,首例“乙肝歧视”案为例,创设真实思辨的议题情景。学生很快被张杰的故事吸引,适时出示议题任务: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为什么会存在“乙肝歧视”现象?你认为该行为侵犯了张杰的哪些权利?分析张杰为什么能在这场官司中胜诉?谈谈该事件对践行平等的启示?在议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查阅法律条文,对事件展开深入分析,增强法治观念,培养健全人格,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当然,在挑选真实故事时,正面故事优于负面故事,正面故事可以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坚持思辨性与趣味性的统一,选择时应注意能否推动深度学习;注意热点故事和经典故事各有千秋,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

三、融入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的要求。善用红色资源,有助于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课堂,将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演绎。教师要将红色资源融入教学设计,契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教师要充分挖掘精神内涵,重构课程框架。

教师要透过人物或事件,找到学生产生代入感的链接点。挖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实践、重要会议、典型人物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感。教师要创设情景化、生活化的情景,通过小组讨论、议题分析、交流分享等方式,开展“党史知识抢答”“党史故事我来说”“红色经典诵读”等活动,实现价值引领。一些可视化的文字、图片、视频、诗词、歌曲等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视化的文字、图片、视频、诗词、歌曲等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用电视剧《觉醒时代》中发生在上海的故事片段,剧中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场景让教材中的伟人形象鲜活起来,展现了他们的理性信念,感悟真理的力量,促进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引用本土地图资源,了解各色资源的具体区域位置,有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也有重要档案、文献等,这些资源为思政科开展实践探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时间维度看,可利用重大节日及历史事件,如雷锋纪念日、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开展红歌合唱比赛、红色故事演讲赛、辩论赛等各类活动。学生自主收集、整合资料、展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热情,真正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学生在合作中观察、记录、处理信息并开展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跨学科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学生在行迹中探寻红色记忆,身临其境了解革命先辈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革命与奋斗的艰难历程,感悟革命精神。新时代思想政治课要始终与党史学习教育相融合利用好当地红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实现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让红色文化根植于学生内心,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厚植乡土情怀

以乡土资源为载体培育政治认同,有利于厚植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在教学实践中,立足家乡发展,感受家乡变化,探析乡村振兴的成果之道。演绎乡土故事,创设真实的乡土情景,鼓励学生走进乡野田间,传递乡土情感。乡村振兴,围绕乡村发展故事进行情景化设计。播放视频,聆听照片背后的故事,认识走出去的成功企业家吕伯伯。探究问题:吕伯伯帮助村里发展了哪些产业?他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大学生纷纷回巢?学生认识了一群自信奋斗、不断追梦的时代人,了解了一个发展振兴的农村,从而感受了一个追梦圆梦的中国。乡村发展变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时代缩影。在系列化情景探究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一个自信的中国人所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从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等教育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例如,在“共同富裕”这一节中,《茶茗》视频,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时代张力,感受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切,感受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激发爱乡爱国爱党的深厚情感,厚植家国情怀。音乐、戏曲、诗词等文化作品是乡土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展示乡土文化作品,要注意选取经典性、代表性作品,增强教育感染力。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要加强课内课外联结。我们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乡村社会,通过参观访问、研学旅行,感受在发展起来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乡土资源作为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根中国大地共享的发展理念。思想政治课在课程资源的选择、应用上接地气,传承弘扬乡土文化,引导学生爱国爱党爱乡,坚定理想信念,促进政治认同。

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究》NG1452—0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