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MRCP)在梗阻性黄疸中应用价值
应海燕
台州市黄岩区中医院 浙江省台州市318020
【摘要】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MRCP)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39例疑似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样本,均于2023年1月-2024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MRCP诊断,分析MRCP诊断的病例特征。结果 39例疑似梗阻性黄疸患者经MRCP诊断后,1例患者确诊后梗阻性黄疸,在影像学图片中,十二指肠壶腹部小片异常信号,大小约18*14*14mm,病灶与邻近正常肠壁分,界尚清晰,呈等T1稍长T2信号;胆总管明显扩张,呈软藤状,胆囊折叠,壁未见明显增厚,胆囊颈部可见胆汁分层及结节状充盈缺损,直径约7mm;胆管最宽处内径约19mm,内未见明显结石信号,胰管未见明显扩张;肝内外胆管扩张,所示肝实质、脾、胰腺经多序列扫描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后腹膜区似见一增大淋巴结,大小约12x14mm:腹腔内未见积液。 结论 在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中采用MRCP诊断,可清晰显示肝管、胆管、胆囊、胰腺、脾脏等部位的情况,可作为该病临床诊断的手段。
【关键词】 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梗阻性黄疸;准确度
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由胆道结石、肿瘤、炎症等原因所引发,进而导致胆汁排除受阻,从而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准确诊断并确定阻塞部位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关键 [1]。临床上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方式比较多,包括血液检查,病理检查、腹部CT等,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2]。近年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已经成为胆道系统检查的重要手段,基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不使用造影剂、非入侵的情况下,清晰显示胆管、肝内胆管和胰管的结构,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与经皮穿刺肝胆道成像(PTC)、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相比,该技术具有无创、无辐射、高分辨率等优势,受到了许多患者的青睐。本研究选择梗阻性黄疸患者39例为研究样本,分析MRCP技术的应用价值。详细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研究对象为39例疑似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样本,均于2023年1月-2024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患者年龄在32岁至82岁之间,中位值(53.38±4.65)岁;其中20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梗阻性黄疸的相关诊疗标准,存在皮肤巩膜的黄染以及腹部的疼痛;患者资料齐全。排除标准:经手术病理检查,患者非胆管梗阻而导致的黄疸;有胆道手术史的患者;MRCP检查禁忌证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 MRCP进行疾病的诊断,具体如下:(1)检查前的准备:MRCP检查前需禁食、禁水4-6h,保证胃肠道内液体信号减弱,减少对胰胆管显影的影响。同时操作前,医技人员详细询问患者体内是否有植入金属物,包括心脏起搏器、钢板等,并叮嘱患者取下身上的金属品,以免影响核磁共振仪的正常工作。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足前进,身体与床体对齐,将扫描点尽量接近主磁场和线圈中心。(2)设定扫描参数:选择三维薄层MRCP序列或加权成像T2WI,对回波时间(TE)、重复时间(TR)、磁场强度等进行优化,以确保磁体系统的高均匀性。然后,利用柔性体线圈对剑突进行定位,并通过相控阵线圈对横断位图像进行预扫描,并对各序列进行扫描标定。(3)扫描部位:肝管、胆管、胆囊、胰腺等区域。单次屏气采集二维或三维 MRCP序列,行多平面及容积成像,并增加上、下饱和带以消除脉搏性伪影。(4)图像处理:利用最大强度投影和多平面重建技术,获得完整的胰胆管系统图像,并对原始图像进行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 MRCP的重建图像,判断胆胰管梗阻的原因、部位、梗阻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病变的近端和远端的胆管和胰管的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1.3 指标观察
观察MRCP图像,分别确诊患者的图像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到电脑SPSS20.0系统中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表示,检验用x2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检验用t值表示。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39例疑似梗阻性黄疸患者中,均采用MRCP进行诊断,其中1例患者显示十二指肠壶腹部占位伴胆管梗阻,肝内外胆管扩张。
3讨论
梗阻性黄疸是由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或全部机械性梗阻所致,使胆汁不能正常排出。胆汁淤积于胆管内,胆红素反流至血液,导致血液中胆红素的升高,进而导致皮肤、巩膜的黄染,甚至引起体内生化、免疫功能和其他器官功能的变化,严重影响了人体的正常功能。胆管石、胆管虫病、胆道狭窄、先天性胆道闭锁等是引发梗阻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多采用影像学手段进行胰胆管检查 ,确保病因,并采用对应的方式治疗,改变梗阻状态,从而实现疾病的治疗 [3]。一般情况下,对于梗阻性黄疸需要联合多种检查方式,包括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病理检查等。其中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只能初步诊断患者存在胆红素升高的情况,不能明确胆红素升高的具体原因,往往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而手术病理虽然可直观观察梗阻部位的形态变化,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明确病因及性质,但是作为一种入侵性的检查手段,对患者的身体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引发患者的恐惧心理,不符合患者的心理预期,限制了该诊断方法的使用。 MRCP技术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则能够利用快速旋转回波、强T2加权和多层扫描等方法,获取原始冠状面图像,然后利用最大强度投影算法对其三维重建,从而获得清晰的胆胰管影像,包括胆囊、肝外胆管、胰腺的解剖结构,显示梗阻部位上胆管扩张,梗阻部位胆管壁变化、胆管团块或结石,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 [4]。
本研究中,1例确诊患者在MRCP图像中显示,十二指肠壶腹部小片异常信号,大小约18*14*14mm,病灶与邻近正常肠壁分,界尚清晰,呈等T1稍长T2信号;胆总管明显扩张,呈软藤状,胆囊折叠,壁未见明显增厚,胆囊颈部可见胆汁分层及结节状充盈缺损,直径约7mm;胆管最宽处内径约19mm,内未见明显结石信号,胰管未见明显扩张;肝内外胆管扩张,所示肝实质、脾、胰腺经多序列扫描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后腹膜区似见一增大淋巴结,大小约12x14mm:腹腔内未见积液。根据影像学数据分析,梗阻性黄疸患者一般在MRCP诊断中可见胆胰管内部结构、形态异常的情况,如且多伴有T1、T2信号的异常。如果患者伴有胆囊结石,多为信号异常,亦可观察到内部是否存在积液。可见,MRCP技术成像清晰度高,可作为梗阻性黄疸诊断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MRCP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其准确度较高,可推广使用。值得注意的是,MRCP检查的费用较高,在疾病诊断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意愿、经济条件等推荐使用,并提前告知费用情况,避免引发患者的反感。
参考文献:
[1]黄碧兰.核磁共振MRCP成像原理及成像技术[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11):2105-2107.
[2]屠娜娜.腹部CT及核磁胆胰管成像用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价值[J].医学信息,2021,34(17):178-180+183.
[3]信瑞,刘洋,柳承鑫等.3.0T与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效果在胰胆管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1,25(07):1027-1029.
[4]李继森,宗新顺.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