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网络安全现场测评方法
黄国源
新疆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作为我国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制度,要求各类网络运营者依据系统重要性与受侵害后的危害程度,划分安全保护等级并落实相应防护措施。现场测评作为该制度落地的关键环节,是对网络系统安全现状的“实地体检”,能够精准发现安全短板,为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效能提供依据。
一、测评框架设计原则
1.1 分层递进
采用" 物理层 $$ 网络层 $$ 系统层 $$ 应用层 $$ 管理层" 的层级化测评路径,构建全维度安全防护验证体系。物理层聚焦机房环境安全,通过检查门禁系统、电磁屏蔽装置、防雷接地设施,验证物理环境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能力;网络层重点分析防火墙策略配置、入侵检测系统(IDS)/ 入侵防御系统(IPS)部署,识别网络边界防护漏洞;系统层通过漏洞扫描工具与人工验证结合,检测操作系统、数据库的未修复补丁及弱口令问题;应用层利用Web 应用安全测试工具,针对SQL 注入、跨站脚本攻击(XSS)等常见漏洞进行渗透测试;管理层则通过查阅安全管理制度、访谈运维人员,验证安全策略的执行力度与应急响应流程的完备性。
1.2 攻防结合
以实战化思维构建威胁验证场景,模拟真实网络攻击行为对防护体系进行压力测试。在 Web 应用安全测试中,采用 SQLMap 工具模拟SQL 注入攻击,通过构造特殊 SQL 语句,验证数据库的输入验证机制是否健全;利用 BurpSuite 进行中间人攻击模拟,测试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加密完整性;针对无线网络,使用Aircrack-ng 工具进行暴力破解实验,验证 WPA/WPA2 加密协议的防护强度。通过这些攻击模拟,不仅能发现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还能评估安全设备和防御策略在真实威胁场景下的响应能力,为防御体系优化提供实证依据。
1.3 量化评估
引入 CVSS(通用漏洞评分系统)3.1 标准,对发现的安全漏洞进行量化评分。CVSS 从攻击路径、复杂性、权限要求等多个维度,对漏洞的可利用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分,分值范围 0-10 分,分数越高表明漏洞的风险等级越高。例如,一个CVSS 评分9.8 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因其高可利用性和严重影响,被列为高危等级。同时,结合业务系统的重要程度、数据敏感性等因素,将漏洞评分与业务影响进行关联分析。对于核心业务系统中发现的高危漏洞,立即启动紧急修复流程;对于非关键系统的中低危漏洞,则根据业务需求和资源情况,制定分阶段整改计划,确保安全投入与风险等级相匹配。
二、现场测评的依据与流程
2.1 测评依据
现场测评严格遵循《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28448-2019)等国家标准。该标准针对不同保护等级的网络系统,从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安全系统运维管理等十个方面,规定了详细的测评指标与要求。
2.2 测评流程
测评准备:测评机构与被测单位沟通,收集系统相关资料,包括网络拓扑图、系统架构说明、安全管理制度文档等,了解系统业务流程与安全现状,确定测评范围与重点。
方案编制:依据收集的资料,结合测评标准,制定详细的测评方案,明确测评内容、方法、工具、人员分工及时间安排。
现场测评:运用访谈、核查、测试等方法,对系统安全状况进行实地评估,记录发现的问题与证据。
报告编制:整理现场测评数据,依据测评标准判定系统安全等级符合情况,撰写测评报告,提出整改建议。
整改跟踪:被测单位依据报告开展整改,测评机构跟踪整改情况,必要时进行复测,确保系统最终达到等级保护要求。
三、现场测评的主要方法
3.1 访谈法
通过与系统相关人员(如系统负责人、机房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开发人员、业务人员等)面对面交流,系统性地了解系统安全管理与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访谈前需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针对不同岗位人员设计差异化问题:询问机房管理员时,可围绕机房出入登记制度的执行流程、异常访问记录追踪机制、门禁系统权限分配规则等展开;与网络管理员探讨时,重点关注网络设备安全策略的配置依据、更新审批流程、策略冲突排查方法。
3.2 核查法
3.2.1 文档核查
深度查阅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文档,涵盖人员安全管理(如岗位安全职责、权限变更流程)、数据安全管理(如数据分类分级标准、敏感数据处理规范)、运维安全管理(如设备巡检制度、应急响应流程)等核心领域。同时检查操作手册是否与系统实际配置一致,应急预案是否包含演练记录及效果评估报告,培训记录是否覆盖新员工入职培训、安全意识提升培训等不同类型。
3.2.2 配置核查
运用专业工具与人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安全设备(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网关等)、主机设备(服务器、终端计算机等)、应用软件的安全配置进行全方位验证。在网络设备层面,重点检查访问控制列表(ACL)是否存在冗余规则、路由协议认证方式是否启用;安全设备需验证入侵检测规则库更新频率、病毒库版本有效性;主机设备关注用户权限最小化配置、账户锁定策略;应用软件则需检查会话超时设置、密码复杂度策略。
3.3 测试法
3.3.1 漏洞扫描测试
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如Nessus、OpenVAS 等)执行全面的网络设备、主机、应用系统扫描任务。扫描过程需区分周期性常规扫描与重大版本升级后的专项扫描,针对不同资产类型设置差异化扫描策略。扫描完成后,生成包含漏洞描述、风险等级、修复建议的详细报告,并结合业务影响分析漏洞处置优先级。
3.3.2 渗透性测试
在获得被测单位书面授权后,采用白盒、灰盒或黑盒测试模式,模拟真实黑客攻击场景对系统进行深度安全测试。测试内容涵盖社会工程学攻击(如钓鱼邮件、电话诈骗)、漏洞利用(如CVE 漏洞复现)、权限提升等技术手段。例如,通过构造钓鱼邮件获取员工账号密码,进而尝试入侵内部办公系统;利用已知的 Web 应用漏洞绕过身份认证,获取数据库敏感数据。
3.3.3 安全功能测试
针对系统的核心安全功能(如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备份恢复等)进行全流程验证。在身份认证方面,测试多因素认证(如动态令牌、生物识别)的兼容性与有效性;访问控制需验证基于角色的权限分配策略是否符合业务需求;数据加密功能要验证加密算法强度、密钥管理机制;备份恢复功能需进行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及恢复演练,记录恢复时间目标(RTO)与恢复点目标(RPO)。
3.4 风险分析法
依据现场测评结果,结合系统业务特点与资产价值,构建系统化的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从威胁发生的可能性(高、中、低)、脆弱性严重程度(严重、中等、轻微)、资产重要性(关键、重要、一般)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通过风险矩阵计算风险等级,明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可能造成的业务影响。
结语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现场测评作为保障网络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系统的测评方法,能够精准识别网络系统安全隐患,为后续整改与安全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宫平 .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网络安全现场测评方法研究 [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9,000(005):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