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班幼儿“哭闹不止与故意尿裤子”行为干预案例分析

作者

卓么吉 才让卓玛 卓玛才让

夏河县拉卜楞幼儿园

一、案例背景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健康领域明确提出,小班幼儿应“情绪安定愉快,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提醒下能自主入厕,不尿裤子”。小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集体的关键适应期,因“分离焦虑、生活自理能力薄弱、需求表达不畅”等原因,易出现哭闹、尿裤子等行为——但“故意尿裤子”不同于“能力不足导致的意外尿裤子”,多隐藏着“寻求关注、缓解焦虑、试探规则”等深层需求。

二、案例目标

(一)幼儿发展目标

1. 情绪管理:减少晨间哭闹时长(从1 小时以上降至15 分钟以内),能在教师引导下用语言表达情绪(如“我想妈妈了”),而非通过哭闹宣泄;

2. 行为纠正:理解“有尿要主动说”,将故意尿裤子频率从“每天1-2次”降至“每周0-1 次”(意外情况除外),逐步养成自主入厕习惯;

3. 社会适应:愿意参与班级小游戏(如“手指谣”“搭积木”),减少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初步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节奏。

(二)教师干预目标

1. 掌握“行为观察 - 原因分析 - 分层干预”的流程,避免“单一批评或奖励”的误区,能针对“分离焦虑型行为”设计个性化支持策略;

2. 提升“情绪安抚能力”(如用肢体接触、具象化语言缓解焦虑)和“生活习惯引导能力”(如用游戏化方式教自主入厕)。

(三)家园协同目标

1. 帮助家长理解“故意尿裤子”是幼儿适应期的“需求表达”,而非“调皮捣蛋”,避免家庭中的“批评指责”;

2. 建立“幼儿园- 家庭”一致的干预策略(如同步固定如厕时间、用相同语言引导表达),形成教育合力。

三、案例准备

(一)物质准备

1. 情绪安抚工具:2. 如厕引导工具:3. 观察记录工具:

(二)经验准备

1. 教师准备:提前与小宇家长沟通,了解其家庭生活习惯(如“在家由奶奶喂饭、把尿,未培养自主入厕”)、兴趣爱好(喜欢恐龙、汽车)、分离经历(从未单独离开家长超过 1 小时);查阅“幼儿分离焦虑与行为问题”相关资料,预设干预策略(如“渐进式分离”“需求替代满足”);

2. 家长准备:发放《小班幼儿适应期行为指南》,用案例说明“故意尿裤子可能是焦虑的表现”,建议家长“入园前提前 10 分钟告别,不偷偷离开”“在家不强迫入厕,用‘恐龙要尿尿了’引导”;

3. 幼儿准备:活动前 3 天,教师与小宇进行“一对一游戏”(玩恐龙拼图),建立初步信任,告知“幼儿园有恐龙玩偶,还有好玩的厕所小流程”,降低其对幼儿园的陌生感。

四、案例实施过程(分3 阶段,周期8 周)

阶段1:观察诊断——挖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第1-2 周)

1. 持续记录,梳理行为规律

教师每天记录《小宇行为观察记录表》,发现其行为存在明显规律:

- 哭闹规律:晨间家长送园时哭闹最剧烈(抓着家长衣角不放),家长离开后持续哭闹1-1.5 小时,期间拒绝进食、喝水,仅在教师拿出恐龙玩偶时能安静 5-10 分钟;

- 尿裤子规律:多发生在“集体活动时段”(如 9:00 搭积木、14:30 绘本阅读),尿裤子前无任何“要尿尿”的表达,反而会“故意靠近教师,在教师注意到他时蹲下”;

- 行为关联:当教师因“尿裤子”关注他(如帮他换裤子、安慰他)时,他会停止哭闹,眼神专注看着教师,换完裤子后会“拉着教师的手不松开”。

2. 原因分析:需求未被满足是核心结合记录与家长沟通,教师总结小宇行为的3 个核心原因:

1. 分离焦虑导致的“安全感缺失”:小宇从未离开家长,幼儿园陌生环境(教师、同伴、流程)让他极度不安,哭闹是“寻求安全感”的本能反应;

2. “故意尿裤子”是“获取关注”的替代方式:小宇发现“尿裤子后,教师会专门陪他换裤子、和他说话”,而集体活动中他因“不会搭积木、不敢发言”被忽视,便通过“尿裤子”获取专属关注;

3. 自主入厕能力薄弱 + 规则不适应:在家由奶奶“把尿”,小宇从未主动表达入厕需求,也不理解“幼儿园要举手说”的规则,误将“尿裤子”视为“正常入厕方式”。

阶段2:分层干预——针对性解决核心问题(第3-6 周)

1. 缓解分离焦虑:用“渐进式分离”与“安全感替代”建

- 渐进式分离:与家长约定“分 3 步告别”: ① 第 1-2 天,家长陪小宇玩5 分钟恐龙拼图后离开; ② 第3-5 天,家长送园后仅陪1 分钟,说“妈妈下午第一个来接,恐龙陪你等”; ③ 第 6 天起,家长在门口告别,教师立即接过小宇的恐龙玩偶,说“我们去给恐龙找个小房子(指玩具区)”;

- 情绪可视化引导:当小宇哭闹时,教师不强行制止,而是蹲下来抱着他,拿出“情绪小卡片”:“你现在是不是像这张卡片一样,‘想妈妈了’?我们可以把‘想妈妈’画下来,等妈妈来的时候给她看,好不好?”引导小宇用“画画”替代哭闹,表达情绪;

- 专属安全感角落:在班级角落设置“恐龙小窝”(放恐龙玩偶、小宇的照片、柔软垫子),告诉小宇“想妈妈的时候可以来这里抱恐龙,老师会过来陪你一起等”。

效果:第3 周末,小宇晨间哭闹时长缩短至30 分钟以内;第4 周末,能主动跟着教师去“恐龙小窝”,哭闹时会说“我想妈妈,要抱恐龙”。

2. 纠正故意尿裤子:用“需求替代”与“习惯培养”引导行为

- “关注替代”:主动给予正向关注:教师刻意在“小宇未尿裤子时”增加关注,如“小宇刚才搭的恐龙积木真好看,老师陪你再搭一个好不好?”“小宇会自己拿水杯喝水啦,真能干!”——让小宇明白“不尿裤子、参与活动也能得到关注”;

- 游戏化如厕引导:教小宇唱“如厕儿歌”:“小屁股,要尿尿,举起小手大声说,厕所里,真干净,上完冲水笑嘻嘻”;每次集体活动前 10 分钟,教师用“恐龙要尿尿啦”提醒:“小宇,你的恐龙朋友是不是想尿尿了?我们带它去厕所好不好?”引导小宇模仿“恐龙入厕”,主动说“我要尿尿”;

- 正向强化:及时奖励与具体表扬:每当小宇主动说“我要尿尿”并成功入厕后,教师立即奖励“小勇士贴纸”,并具体表扬:“小宇今天主动说要尿尿,还自己拉裤子,真是如厕小勇士!”——避免笼统的“你真棒”,让小宇明确“好行为”是什么。

效果:第 5 周末,小宇故意尿裤子次数降至“每天 0-1 次”,多数时候能主动说“我要尿尿”;第6 周末,仅出现1 次意外尿裤子(因玩玩具忘记),能主动告诉教师“裤子湿了,要换”。

五、案例成效

(一)幼儿行为显著改善

1. 情绪管理:晨间哭闹时长从“1 小时以上”降至“10 分钟以内”,能主动用语言表达情绪(如“我想妈妈,等会儿就好”),不再通过哭闹宣泄;

2. 如厕行为:故意尿裤子从“每天1-2 次”降至“每周0-1 次”(仅意外情况), 100% 能主动说“我要尿尿”,自主完成“入厕- 拉裤子-冲水”流程;

3. 社会适应:能主动参与班级 80% 的集体活动(如搭积木、户外游戏),愿意和1-2 名同伴玩“恐龙游戏”,对教师的依赖明显降低。

(二)教师与家长能力提升

1. 教师:掌握“行为观察 - 原因分析 - 分层干预”的方法,不再“盲目批评或奖励”,能精准识别“幼儿行为背后的需求”;

2. 家长:理解“幼儿适应期行为问题的本质”,不再因“尿裤子”批评小宇,学会用“游戏化、正向引导”的方式培养习惯,家园配合更默契。

六、案例总结

本案例通过对小班幼儿小宇“哭闹不止、故意尿裤子”行为的干预,证明“幼儿适应期的行为问题,本质是‘需求未被满足’的外在表现”—批评指责会加剧焦虑,盲目奖励仅能短期起效,唯有“读懂行为背后的需求、用情感连接、家园协同引导”,才能帮助幼儿真正适应集体生活,养成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