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和文学之间:非虚构写作的新闻价值与文学价值
姜奥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掀起了人们对“非虚构写作”的讨论,然而很多人也是第一次听说“非虚构写作”这个词。其实非虚构写作早就已经存在,并且被文艺界热议。而这次获奖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记者身份也让大家对非虚构写作和新闻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多讨论。所以非虚构写作中的“非虚构”和新闻写作中要求的“客观真实”有哪些关系?以及非虚构写作在文学中的价值又有多少,这些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新闻真实;虚构写作
一、引言
一位列兵、掷弹筒手说:“我们接受的教育是:谁第一个开枪,谁就能活下来……射击时,任何一个人都不用可怜,击毙婴儿也行……”;一位女职员说:“我本打算12月举行婚礼,可是11月却去了阿富汗……”[[[]节选自《锌皮娃娃兵》九州出版社2015年11月第一次版 高莽译]]以上的文字全部节选自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以下简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锌皮娃娃兵》,这样第一人称的叙述是她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正是这种写作方式,在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引起了大家广泛的讨论。她的这种写作方式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作为文学的一种写作方法,强调真实性的非虚构写作与同样注重客观真实性的新闻之间有着什么样的的关系以及这种非虚构写作真正的文学价值有多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二、非虚构与新闻真实
(一)何为非虚构
从象形文字诞生起,就注定以后的文学一定会从非虚构开始,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眼前所见到的事物最真实的反应,文学的产生和劳动紧密相连,文学一开始就是对劳动情境的再现。这就是最原始的“非虚构”写作。所以说,“非虚构”写作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仅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乃至文学叙事的发展来看,不论中西,即便在最简单的意义上,“非虚构”也都可算是一种历史悠远的传统和方式——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的“史传”始终是最大的影响和模式之一,其中当然包含着丰富的非虚构特质;而西方文学传统中具有较强非虚构取向的“史诗”同样也是非虚构的叙事结构,当然里面的虚构成分还是很多的[[[]“非虚构”写作:新的文学可能性?——从《人民文学》的“非虚构”说起张文东文艺争鸣2011.2]]。“非虚构”本来就是内含于文学之中的。当人们有能力对这个世界进行思考之后,人们才意识到想象之于文学的魅力,虚构的写作才开始逐渐出现乃至占领整个文坛。不过按现代以来的文学定位和分类,非虚构的写作已经被特意划定在纯文学之外,单独划分成如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纪实文学一类,从而与“文学”尤其在叙事的意义上与小说等“虚构”文学疏离甚至对立起来。
非虚构写作近几年之所以收到大家的追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觉得它真实。但这种真实既不同于艺术上的真实,也不同于新闻上的真实。即使有人在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活的诺贝尔文学奖是非虚构的胜利,不过与国内更多从美学角度理解的非虚构文学相比。还有人说,她的作品与严格意义上的新闻体非虚构写作更接近些,它们是典型的“口述实录”体文字,除后记中少量自我描述外,正文全是采访对象的言说,她不仅在书中公布受访者姓名,而且以受访者为中心进行体例安排,这些与阿列克谢耶维奇本身就是一个记者出身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这种非虚构写作不管怎么和新闻文体接近,单单是从新闻真实性的角度上看,它就不是新闻。但在我个人看来,它可以被看做是新闻的一部分,一种人性化的补充。我们还需要看看新闻的真实到底是什么。
(二)新闻真实的概念
新闻真实是新闻界一直讨论的话题之一,永远也不会过时,因为它是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新闻的客观性是不死之神”这句话就很鲜明地表达了真实对于新闻的重要性。然而,新闻的真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最基本的新闻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理论上讲,叙述与事实是否相符,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但是,毕竟新闻只是关于事实的叙述,不是事实本身,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如果这个距离适当,大家都会认为你的新闻报道是真实的,不会苛求[[[]陈力丹.论新闻真实[J].中国广播,2011,04:7-11.]]。
另外,在反映事实真实的时候,对新闻真实还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新闻的真实性体现在,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等必须真实;另外新闻中所引用的资料必须真实;还有,新闻事实从整体联系上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最后,对新闻的解释要符合事实逻辑。这是从新闻报道的细节来要求新闻真实,从全面上,新闻的真实要求要从各个角度来报道新闻事件,不能只从一个方面或者一个视角来报道新闻。
在厘清了非虚构和新闻真实的概念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真实的反义词是虚假而不是虚构,虚假是有事实作为基础,人为进行错误方向的引导,已达到引导者不可告人的目的,虚构则是以生活为基础,进行拔高或者贬低似的放大,用来吸引人的注意。可以说,虚假是为了掩盖,虚构是为了呈现。
在真实性上面,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更加强调某一个方面,写作者可以进行大量的素材搜集,进行大量的访谈,然后从中选取能够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所有的的采访以及写作工作进行之前,写作者往往就已经设定了一个方向。而新闻写作则不一样,这种真实的表达更倾向于全面的真实,不管记者面临什么样的局面,他都要把涉事多方的声音传递出来,让读者听到更全面的声音,如果记者倾向于某一方,那么可以说这样的报道是失实的。
可以认为非虚构的写作和新闻报道所采用的采访方式以及写作过程是相似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写作《战争中没有女性》的过程中,用了四年的时间,跑了两百多个城镇与农村,采访了数百名参加卫国战争的妇女,笔录了他们的谈话。但是不同点在于这二者在选择采访对象和反映事实的角度上。非虚构写作虽然一定不能和新闻相对等的,但我觉得,它也是新闻的一部分,它的真实最起码在细节上面的确是真实的,唯有全面欠缺而已,但这种“欠缺”,正式非虚构写作的意义所在。它想表达的只是一个被忽略的侧面,这个侧面却正好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讨论,从而对这个社会有着更加全面的认识。可以说,非虚构写作是对新闻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三、非虚构与虚构
非虚构之于文学的意义,须从艺术的本质界定谈起。古希腊的模仿论最早提出艺术(文学)本质的解释,认为艺术是对客观现实的摹写。柏拉图指出,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模仿者,无论是模仿德行,或是模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文学摹写社会现实的基本信条引发了许多理论争议,这些争议集中于两个核心问题:其一,文学能否反映社会的真实?其二,文学如何反映社会的真实[[[]卢永和.“非虚构”与文学观的转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72-75.]]?
关于第一个问题,文学当然是可以反映社会真实的,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直白的赘述,而是通过一定程度对于生活抑或现实世界的拔高来获得的。即使在文学流派中出现过现实主义,但那种现实主义也是通过把特定时代中各种鄙陋的特点集中放大到某些角色身上,这才造就了现实主义作品中那么多鲜明的角色。现代的许多文学流派,比如表现主义、存在主义、意识流等等,都是把虚构看做自己的手中的武器,在文学这张纸上任意舞弄。
第二个问题,文学如何反应社会的真实?这里,非虚构和虚构的写作都是文学的写作方法。所以,就反映社会真实而言,就自然有了两种方法。简单来说,社会是有善恶的,所以文学作品也就主要围绕着这两个方面进行,当然,真实的社会比这些更复杂!一方面反映社会真善美的一面时,写作者往往会把一些人性的优点集中在某一角色,或者某一群人进行渲染;在进行披露丑恶一面的时候,写作者又费尽心思来塑造或者说捏造环境、故事情节。虽然都是虚构但却是换了一种方式的真实,在写作者的脑海中,在被读者接受了的情况下,一本小说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会在真正的生活中看到某些人具有小说里某个角色的影子。这些来源于生活却拔高了的虚构性写作,全靠写作者的创造力。
非虚构的写作方式与虚构化的写作方式自然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导致了非虚构的作品最终的艺术感没有那么强,对于想象的限制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当然另一方面非虚构的作品常常能够引起社会广大的注意,从而产生共鸣,这也是其“真实”所导致的。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时期中,非虚构的写作方式必然会产生伟大的作品,然而过了这段时期之后,当非虚构写作所要反映的问题不再是社会问题之后,它的艺术魅力则会大打折扣。不过,在艺术价值被遮盖的同时不能否认非虚构写作的社会价值以及史料价值。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发展,刺激着现代人的意识也随之急遽变化。每一天都产生着全新的经验,时代也亟需新的方式来对这些新的经验予以解释。非虚构文学正是时代“新的经验”所呼唤的文学形式,将持续记录、反映现代性在中国显现的真实而多样的面貌,并以自身的人文关怀和反思品质参与到中国式现代性建构的过程中,推动实现现代精神与物质相协调,促进当代中国经验与文学表述之间的重新弥合。[[[]杨赟.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现代性内涵——以《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为考察对象[J].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3,33(06):44-49+64.]]
在我看来,一句话概括非虚构写作与虚构写作的区别,那就是非虚构所追求的更多的是社会的真实,虚构所追求的更多的是社会的真理。
四、结语
不管是好的新闻作品还是好的非虚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最大的相同就是对于社会某些方面的关注甚至是揭露,二者共同的目的也是为了推进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非虚构写作在这一点做的可能要比新闻报道好一些,因为它更能关注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群体,这些群体当中所产生的问题却很多情况下是整个社会需要面临的问题。新闻报道由于其需要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包括商业、政治等等的限制,导致新闻必须要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并且总会有一些政治上的压制,所以新闻在当今的社会上走的并没有非虚构写作远。但是,幸好有非虚构写作来进行补充,新闻的写作手法加上非虚构写作的态度,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做得更好。
当然,我们还要意识到,非虚构写作即使会一直存在下去,但是它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会一直发生改变,所以在一些写作主题上,非虚构写作就会面临着“时过境迁”的尴尬。有些作品会轰动一时,但是时间一旦过去,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主题可能只能当做大家饭后的谈资,并不能长时间的被大家品读。而且由于借鉴了新闻的写作手法,在文学的艺术性上面,非虚构写作和虚构写作相比则略逊一筹。
好的作品总是对人的关怀,只不过,新闻作品更多地关注人的事件,非虚构写作关注的是人的群体和状态,虚构写作更多地会探究人的内心。长远来看,对人的探究是会一直延续下去的。所以我们还是要正视非虚构写作的不足,当然优秀的作品还是会有史料价值,在文坛上还是能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节选自《锌皮娃娃兵》九州出版社2015年11月第一次版 高莽译
“非虚构”写作:新的文学可能性?——从《人民文学》的“非虚构”说起张文东文艺争鸣2011.2
陈力丹.论新闻真实[J].中国广播,2011,04:7-11.
卢永和.“非虚构”与文学观的转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72-75.
杨赟.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现代性内涵——以《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为考察对象[J].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3,33(06):44-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