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陈帅
山东联合能源管道输送有限公司,山东省烟台市 264000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了应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必须将创新理念融入人力资源的选拔、培训、绩效和薪酬管理之中,利用数据技术、AI 技术预测和挖掘员工的潜力,分析员工的岗位适应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效。
1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1.1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技术挑战,要求相关人员具备更高层次和更多维度的素质。首先,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标准。企业需要能够提出新想法、解决新问题、推动工作模式创新的员工。其次,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经济强调学科交叉融合,企业需要员工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良好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不可或缺。新经济环境下的项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协同作业,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提升整体的绩效。
1.2 对数字化转型的要求
新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趋势。企业应建设在线学习系统、提供数字化培训资源,为员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培训服务,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首先,绩效管理需要实现数字化。企业需要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绩效评估体系,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为奖惩、晋升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数据驱动决策需要成为常态。企业需要收集、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数据,深入了解员工需求、业务变化等情况,为制订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1.3 对管理灵活性的要求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业务模式快速变化,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企业在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自身战略发展方向,以保持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大量企业推动技术变革和业务创新的过程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适应性,企业亟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快速识别和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应对企业运营方式的变化。在此期间,企业也在推动技术创新,尝试将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运用到企业经营发展中,积极推动组织架构和流程变革,企业需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化人员调配模式,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2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2.1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应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覆盖招聘、培训、考核、晋升等核心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① 在招聘环节,企业不仅需要设置标准化的招聘流程,还应强化岗位需求分析,通过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核心能力,设置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例如,企业可构建能力模型和胜任力模型,全面评估应聘人员的发展潜力与岗位适配度,从而有效提高人才选拔的适配性。 ② 在培训环节,企业应当结合员工发展阶段与岗位特点,构建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员工实现递进式的能力提升。例如,企业可以为新入职的员工提供基础技能培训;为中层管理人员提供领导力与跨部门协作能力培训;为高层管理者提供战略思维与创新能力培训。 ③ 在绩效考核环节,企业可引入结构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与激励作用。为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性与准确性,企业还需定期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动态调整,并建立透明的双向反馈机制。 ④ 在晋升环节,企业应打破传统的资历导向壁垒,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构建晋升通道,通过设立明确的晋升标准和路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动力。例如,企业可以引入竞聘上岗机制,鼓励内部人才竞争,同时结合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支持。
2.2 企业组织管理趋向生态系统化发展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于工厂制生产活动,由于产业结构、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规模和结构保持稳定。新质生产力促使企业的组织管理告别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融入大平台,企业间通过成群、组链、结网等方式趋向生态系统化,企业在业务群、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互联互通。企业的组织管理呈现柔性、弹性特征,以求信息畅通、行动敏捷,对环境的快速变化做出快速响应,相应的人力资源需求和配置要求富于弹性和灵活性。企业凭借劳动力市场的数字化、高效率,灵活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数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模式的人力资源需求。“人才由企业所有转变为价值创造圈所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力资源理念形成普遍共识。
2.3 薪酬管理体系创新
企业在启动绩效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其薪酬管理应与绩效评估考核结果挂钩,即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成正比。薪酬管理的创新要求薪酬分配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并在薪酬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在薪酬分配上,按照员工的劳动成果、工作投入情况分配薪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以体现员工的劳动价值。激励性原则是指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为员工设置具有差距性和奖励性的薪酬,鼓励员工为了获得更多薪酬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企业在薪酬分配上应制定个性化的薪酬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内部员工的技能掌握情况和专业领域,灵活配置薪酬结构。对于不同的岗位,视岗位工作环境的恶劣性、工作难度分配不同的薪酬,采用不同的工作绩效指标。在薪酬结构上,将其分为6 种,即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奖金、福利、长期激励。基本工资的分配与岗位、职位等相一致;绩效工资则与绩效评估结果挂钩;津贴包括岗位津贴、交通补贴等内容;奖金则包括年终奖和项目奖金等;福利则包括五险一金、体检等;长期激励包括分配股票、期权等。企业在薪酬体系构建过程中,应采用弹性化的薪酬体系,突出薪酬分配中的激励机制,采用精细化的薪酬管理理念。例如,为了实现企业员工薪酬的科学管理,企业将数据分析和预测技术、智能算法运用到薪酬分配预测中,采用数据管理模式,计量员工的实际薪酬,保障薪酬分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经济环境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需要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重新审视其人力资源战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积极应对挑战,持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世梅.企业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4(13):64 - 66
[2]李坤.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销售与管理,2024(14):27 - 29
[3]王儒婉.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策略探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9):222 -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