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索
臧秀凤 黄玉娜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文化路学校 山东 烟台 265200
本文系:烟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健全人格”素养培养的研究与探索》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RWXBZX048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健全人格不仅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基于此,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健全人格”;核心素养
在21世纪的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其中,“健全人格”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形成正处于关键时期,因此,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这一基础学科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在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和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缺乏多样性和时代性。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更多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和话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机械记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互动和合作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很多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方式仍然以笔试为主,缺乏对学生实际行为和道德品质的考察。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还可能导致学生只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真正的道德实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纳入评价范围,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我们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例如,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解读道德规范和法治原则。当讲解诚实守信这一传统美德时,教师可以引入社会上一些知名企业因诚信经营而赢得消费者信赖的案例,让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个人品质,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同时,结合社会热点话题也是让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的好方法。比如,针对当前社会上热议的网络欺凌问题,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了解网络欺凌的危害性,并探讨如何预防和应对网络欺凌。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更加从容和明智。将传统道德与当代社会的道德要求相结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讲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时,教师可以引入现代社会中关爱弱势群体的公益活动,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不仅是对家庭成员的关爱,也是对社会的责任。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例子,我们可以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核心素养。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能让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时更加自信和坚定。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情境模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冲突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模拟冲突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冲突情境。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冲突处理的原则和方法,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
小组讨论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点、分享经验。例如,在探讨环保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减少垃圾等。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此外,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也是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讲述法治观念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与法治教育相关的动画片,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
综上所述,通过情境模拟、小组讨论和多媒体辅助等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可以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还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注重实践体验
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意义。以社区服务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环境整治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可以亲手清理垃圾、美化环境,还能深刻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互动,学生们还能了解到社区的发展变化和居民的生活需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除了社区服务,环保行动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环保行动。在这些行动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到环保知识,还能亲身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此外,法律讲座也是提升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方式。通过邀请法律专家或法官进行讲座,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法律精神。在讲座中,学生们可以提问、交流,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践行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习惯,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等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核心素养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体验等策略的探索与实施,我们有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小学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晓东.(2019).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教育科学研究,(10),74-78.
[2]王丽.(2020).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基础教育课程,(5),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