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德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谢美玲
惠州市惠城区金石学校 516000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初中德育实效性的路径。通过分析"双减"政策对初中德育的影响,揭示了当前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时间不足、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等。研究提出了优化德育课程体系、创新德育方法、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提升路径,并提供了相应的实施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通过系统性的路径创新,可以有效提升初中德育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德育;实效性;提升路径;家校社协同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这一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在这一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双减"政策不仅为德育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对德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初中德育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德育时间被挤压、内容形式单一、方法陈旧等,严重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因此,研究"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德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将深入分析"双减"政策对初中德育的影响,探讨当前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系统性的提升路径和实施策略,以期为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双减"政策对初中德育的影响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初中德育工作带来了显著的正向影响。首先,政策明确要求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为德育工作释放了宝贵的时间资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德育课程和活动常常因学科教学的压力而被压缩或边缘化。"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学校能够重新平衡智育与德育的关系,为德育工作安排更充足的时间。其次,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减少了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这为德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双减"政策还促进了德育理念的更新。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政策强调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促使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德育不再被视为次要的"软任务",而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性工程。这种理念的转变为提升德育实效性创造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此外,"双减"政策还推动了德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促使学校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德育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地引导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当前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双减"政策为初中德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当前德育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首要问题是德育时间不足。虽然政策要求减轻课业负担,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学校和教师仍存在认识偏差,将释放的时间主要用于学科教学的延伸而非德育活动。同时,升学压力依然存在,导致德育时间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其次是德育内容单一化问题。许多学校的德育内容仍停留在传统的道德说教层面,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当代初中生的成长需求。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德育方法陈旧也是制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仍以灌输式、说教式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这种单向传递的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道德需求,导致德育效果不佳。此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往往缺乏有效衔接,难以形成育人合力。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升初中德育实效性的路径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初中德育实效性需要系统性的路径创新。首要路径是优化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应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德育课程体系。同时,要注重德育课程的实践性,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德育课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其次是创新德育方法。学校应积极探索情境体验、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德育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德育形式。例如,可以开发德育微课程、开展线上德育活动等,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关键路径。开展的"家庭孝心作业"值得借鉴,要求学生每周为父母做一件实事并记录感受,家长进行评价反馈,既培养了孝亲美德,又促进了亲子沟通。社区合作建立"志愿服务学分制",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助老等公益活动,将服务时长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这些实践表明,当德育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结合时,教育效果最为显著。
此外,学校推行的"德育导师制"也颇具特色,为每个班级配备专职德育导师,通过"成长档案"跟踪记录学生思想动态,定期开展个性化辅导。还有学校开发了"德育实践活动日历",将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系统规划,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清明节祭扫烈士墓、重阳节敬老院慰问等,使德育活动更加系统化、常态化。
四、实施策略与建议
为确保提升路径的有效实施,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策略。在学校层面,应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建立校长负责、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机制。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德育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同时,要优化学校德育资源配置,设立专门的德育活动场地和经费保障。在课程实施方面,建议采用主题式、项目化的德育课程组织方式,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
家校合作方面,学校应建立常态化的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建议每月设立"家校共育日",组织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活动,增进家校互信与合作。社会支持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德育资源共享平台。学校可以与企业、博物馆、纪念馆等机构合作,开发德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体验机会。
结论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初中德育工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通过分析政策影响、当前问题及提升路径,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在"双减"背景下,通过优化德育课程体系、创新德育方法、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等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初中德育的实效性。然而,德育实效性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德育实效性的差异化策略,以及德育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问题,为初中德育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钱宇泉, 孟熹. "双减"政策下学校德育工作的转型与创新[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5): 45-50.
[2]孟道石. 新时代初中德育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12): 78-82.
[3]朱嗣源, 付亦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2): 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