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

作者

牛雯雯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当中,跨国交流的机会也逐渐增多,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跨国发展与交流水平,需要深入了解中西礼仪之间存在的差异。文章以中西社交差异为核心,分别分析了产生社交礼仪差异的原因,以及具体的社交礼仪差异行为。

关键词:西方;中国;社交礼仪;差异

引言

社交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交流的一种友好行为。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一种未来趋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流逐渐频繁。在交流与互动中,为了避免中西跨国社交中可能产生的一些误会与尴尬,就需要充分了解中西方的社交礼仪差异,才能做到入乡随俗。

1 中西方产生社交礼仪差异的原因

1.1 环境因素

在中西方的社交礼仪差异上,环境因素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例如,英国人见面时以谈论天气为主,而中国人见面时往往关心的是饮食。所以这也就代表不同国家人民在不同环境当中所关心的事物也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我国有句“民以食为天”的谚语,说明我国把饮食看得格外重要。同时,我国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朝代对吃极为讲究,所以才会比较注重“吃”的文化。欧洲人较为关心天气问题的原因在于,欧洲的天气比较多变,属于海洋性气候。

1.2 价值取向因素

我国人民的文化以集体价值取向为主,儒家思想更是我国人民的核心价值思想。我国人民非常注重家庭,以及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责任,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们更为重视情感,所以我国的文化主要强调团结精神和集体主义。“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的具体表现,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以及彼此的情谊。例如,我国极为讲究人品的重要性,同时人品是建立在国家、家庭、集体基础之上的,若是一个人在发展中过于考虑自身利益,那么人品就会大打折扣。西方与中国文化不同,个人主义是他们的价值观核心,西方人在发展中更为自由、独立、我行我素,强调个人尊严,以及个人的自主性。西方人相信人有享受生活美的权利,同时也有能力进行自我的完善,把自由、民主体现得淋漓尽致。

2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化分析

2.1 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

在我国,朋友之间见面会打招呼,会说:“最近怎么样?吃饭了吗?准备去哪里?”但是在中西社交礼仪当中,如果仍然以中国的方式进行问候,可能会在交流中遇到麻烦,甚至产生矛盾。例如,在接待国外的朋友或者同学时,如果见面问候:“你吃饭了吗?”可能会因为这一句打招呼用语而让国外朋友认为自己即将被邀请吃饭。此外,与国外朋友打招呼时,也不要问他们准备去哪里,因为这是他们的隐私,可能会让他们感觉不舒服,认为侵犯了自己的秘密。在西方礼仪当中,常用的找招呼方式有“早上好”“你好”等等,或者以天气来打招呼,相比之下,英国人比其他国家人更喜欢谈论天气问题。此外,在告别语方面,中国人更喜欢说“抱歉,打扰了”“我先走了”““我告辞了”,以别人的角度来为自己找告别理由,而西方人则完全不同,他们会以自己为理由,例如“我必须要走了”“保姆快要下班了”等等,虽然自己必须要离开,但是离开前会向对方道歉,使对方可以完全接受。在送客方面,中西方也有不同的讲究,中国人会把客人送到很远,甚至是车站,西方人一般会在家门口就进行告别。

2.2 馈赠礼物的差异

馈赠礼物无论在中方还是西方都是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够增进双方的友好关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在馈赠礼品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人们更希望收到对生活有用处的一些礼物。但是针对西方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的是具有一定格调和心意的礼物,例如一个手工艺品、一个亲手编织的物品,对西方人来说都是再好不过的。此外,在收到礼物之后的反应上中西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一般不会当面拆开朋友馈赠的礼物,如果当着朋友的面拆开礼物,可能会被朋友认为没有礼貌,而西方人则更为爽快,可能会当着朋友的面直接拆开礼物,并向朋友表达谢意,如果不当着朋友的面拆开礼物,朋友可能会认为所赠送的礼物不符合对方的心意。

2.3 称呼上的差异

在汉语当中,名在姓的后面,然而,西方的姓名则是名在前,姓在后。西方男子会统称为“Mr.x”,对未婚女士则称呼“Miss.x”,已经成婚的女士则称“Mrs”,针对无法区分是否成婚的女士则称呼“Ms.x”。在汉语当中,针对亲属的称呼较多,而且称呼有着明显的细化特点,长辈可能会称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在公共场合可能会用“先生”“女士”“师傅”等,师傅是近年来中国人对陌生人所应用的一种称呼,师傅称呼不分性别和地位,有一种敬重的意思,体现对人的尊重,更容易被陌生人所接受。西方人的称谓相比起中国人可能更少,称谓也比较模糊,以区分辈分为主,例如“uncle”相当于汉语中的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等。由于西方人在意人人平等,所以无论年龄还是辈分如何,均可以直接称呼姓名。由此可见,西方称谓不像汉语一样多,使用频率也更低。

2.4 赞扬与答复的差异

西方人面对别人赞美时的回答往往是“感谢你今天能来参加我的聚会”“希望你能喜欢”。而中国人面对赞扬时的回答可能会更为谦虚,例如“我觉得还没有发挥出全部实力”“下次可能会更好”等。西方人较为注重个人价值,强调独立人格与自信心的培养,所以当听到别人的赞美以后会以“谢谢”为主进行回答。因为对于西方人来说,大方的接受,并承认他人的赞美,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而中国人更为谦逊,即使心里非常开心,表面上也不会表现出来,当受到别人的夸赞时,通常会谦虚地否定对方的表扬,而是贬低自己来接受他人的赞扬。此外,在中西交际过程当中,如果有西方人夸赞“你长得真漂亮”时候,若是中国人一味地谦虚,否认自己长得漂亮,可能会让西方人认为彼此关系并不亲密,或者认为对方出现了不耐烦的情绪。

3 结语

总之,中西社交礼仪方面,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环境因素,也可能是价值取向因素。然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中西方文化社交礼仪的融合,要想打开国门进行更为深层次的跨国交流,就必须重视中西方日常交际礼仪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有意识的去学习西方社交礼仪,推动我国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姬.浅谈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J].魅力中国,2017(11):11.

[2] 彭婷婷.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4(3):296-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