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治疗策略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与预后的影响
苏玮
宜良县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宜良 652100
前言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长期持续的肝细胞坏死和再生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进展为肝细胞癌(HCC)。目前抗病毒治疗是降低疾病进展风险的核心措施 [1]。传统的治疗模式多采用统一的药物与疗程,但患者在病毒学特征、肝脏炎症程度、基因型、耐药风险及合并基础疾病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单一治疗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疗效 [2]。
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理念逐渐应用于 CHB 管理中,强调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病毒学参数及耐药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以实现最佳疗效和长期预后。本研究以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收治的 70 例CHB 患者为对象,探讨个体化治疗策略对患者疗效与预后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本院收治的CHB 患者70 例,男42 例,女28 例;年龄 22~65 岁,平均( 42.6±11.8 )岁。纳入标准: ① 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诊断标准; ② 治疗前 HBV-DNA>2000IU/mL , ALT⩾2×ULN ; ③ 既往未接受系统抗病毒治疗。排除标准: ① 合并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其他肝病; ② 伴有肝硬化失代偿期或肝癌; ③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④ 对药物过敏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 例)与观察组(35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基线 HBV-DNA 及肝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 0.5mg/d 口服或替诺福韦 300mg/d 口服),统一随访。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策略: ① 依据病毒学指标(HBV-DNA 水平、基因型、耐药突变)调整药物选择; ② 依据肝功能及纤维化程度联合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或抗纤维化治疗; ③ 个别合并代谢性疾病患者联合干预血糖、血脂; ④ 动态监测,根据疗效反应调整剂量及联合方案。
(三)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 ALT、AST、TBil 水平;
HBV-DNA 转阴率;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
随访 1 年内复发率(HBV-DNA 反弹 >2000IU/mL 或 ALT 复升)。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6.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 χ ²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肝功能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结果见下表1 所示: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

通过上表中的数据可知,治疗 12 个月后,观察组 ALT、AST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二)病毒答应学比较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 HBV-DNA 转阴率、HBeAg 血清学转换率结果见下表2 所示: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毒答应学比较

通过上表中数据可知,治疗 12 个月后,观察组 HBV-DNA 转阴率为82.9% ,显著高于对照组 62.9% ( P<0.05 );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观察组为40.0% ,高于对照组 22.9% ( P<0.05 )。
(三)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见下表3 所示:
表 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通过上表中的数据可知,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1.4% ,显著低于对照组 25.7% ( P<0.05⋅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胃肠道反应和肌酸激酶升高,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四)随访复发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1 年内随访的复发率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4 所示:
表 4 两组患者的随访复发率

通过上表中的数据可知,观察组复发率为 8.6% ,明显低于对照组 22.9% (P<0.05 )。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化治疗策略在CHB 患者中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其机制可能包括: ① 通过基因分型及耐药检测,避免了单一用药导致的耐药风险,从而提高了病毒学应答率; ② 结合患者肝功能及纤维化程度,及时联合保肝和抗纤维化药物,减轻了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进程; ③ 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及联合方案,使不良反应得到控制,提高了依从性 [3]。
传统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毒复制,但难以避免部分患者因个体差异导致疗效不佳。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 HBV-DNA 转阴率和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显著提高,提示个体化策略有助于病毒学和血清学双重获益。此外,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和复发率均显著降低,表明个体化管理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兼顾了安全性与长期预后[4]。
然而,本研究样本量有限,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未来应扩大样本并延长观察周期,以进一步验证个体化治疗对长期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率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化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因此临床上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治疗方案的动态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研究还应探讨如何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通过过往的研究经验,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晓婷, 代衍, 陈慧娟, 等. 虎贯栀子根汤治疗湿热内结型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观察 [J]. 山西中医 , 2025, 41 (08): 20-23.
[2] 赵绘 .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妊娠患者母婴阻断治疗知信行调查及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J]. 贵州医药 , 2025, 49 (08): 1312-1315.
[3] 田小利, 陈炘, 倪艳, 等. 艾米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 [J]. 肝脏 , 2025, 30 (07): 953-957.
[4] 吴钰 , 李永伟 , 周德兵 . 恩替卡韦经治慢性乙型肝炎伴低病毒血症患者换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的效果 [J]. 肝脏 , 2025, 30 (07): 963-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