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同调度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顾遥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7103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在城市公共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两者在调度、衔接与资源配置方面常常缺乏协同,导致换乘不便、资源浪费和出行效率低下。本文围绕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协同调度展开研究,从协同调度现状入手,结合多源数据与新兴技术手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构建基于出行需求预测与多模式交通融合的协同优化模型。通过调度时间优化、换乘节点重构、信息化手段辅助等策略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旨在提升整体公共交通运行效率与服务水平,为城市绿色出行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协同调度;优化策略;换乘效率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是城市公共出行体系的两大支柱,其合理协同与高效调度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出行效率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多个城市轨道与公交体系已初具规模,但在调度衔接方面仍存在割裂、重复、效率低等问题。为此,亟需构建科学的协同调度策略,推动轨道与公交在时间、空间与服务层面的融合优化。本文以协同调度为核心,围绕时间表协调、线路接驳与技术支撑等方面,系统探讨优化策略,为打造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提供参考。

二、协同调度现状分析

2.1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发展概况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线路不断延伸,其运力强、速度快、准点率高的优势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常规公交依然是承载市内出行需求的基础方式,具有线路密集、覆盖广、灵活度高的特点。两者各具优势,但服务目标高度重叠,需要在结构设计和运行机制上实现协同互补。当前,多数城市已建立一定程度的接驳体系,但整体仍以分散运行为主,缺乏一体化调度机制。常见问题如换乘等待时间长、线路重复、调度分离等,导致乘客出行体验下降。

2.2 当前协同调度存在的问题

当前协同调度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轨道与公交系统间缺乏数据共享与统一指挥平台;二是换乘设计缺乏系统性,部分换乘节点步行距离远、指引不足,换乘成本高;三是调度机制缺乏弹性,不能根据高峰期、节假日等动态调整运行频率,资源分配不均衡;四是考核机制不匹配,运营主体之间缺乏协同激励与责任机制,容易各自为政。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交通整体效率的提升,也影响了居民出行的选择偏好。

2.3 国内外协同调度实践经验

在国际上,多个城市已开展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协同调度实践。例如德国柏林设有统一的公共交通管理公司,负责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的整体调度,实现了信息系统、票务系统与调度系统的深度融合。新加坡通过数据驱动的公交调度系统,实现与地铁高效衔接,优化出行路径。相较而言,我国部分城市如上海、深圳等已探索调度一体化机制,但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经验表明,实现协同调度需依托政策支持、技术平台和制度协同三方面合力推进。

三、协同调度优化策略设计

3.1 基于需求预测的运行时刻表优化

运行时刻表是调度系统的核心载体,通过精准匹配供需关系,可以显著提升换乘效率。应引入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技术,基于历史客流、天气、节假日等多维数据进行出行需求预测,动态生成公交与轨道的运行计划。比如在地铁站点客流高峰时,调整接驳公交发车频率,确保无缝衔接;在夜间低谷时段,通过减少班次节约资源。该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乘客等待时间,也能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3.2 换乘节点布局与空间优化

换乘节点是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同的物理连接点,其布局与设计直接影响换乘效率与体验。应根据城市功能区划与客流走廊特征,优化换乘站点的位置与规模,避免“错位接驳”现象。同时,提升换乘设施的可达性与引导性,如设置清晰的指引系统、优化步行路径、增加遮雨设施等。此外,可通过建设立体化换乘枢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在空间上的高效融合,减少乘客转换成本。科学的节点布局是实现协同调度系统化管理的基础。

3.3 多模式交通信息系统集成

实现轨道与公交协同调度离不开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应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时刻表、位置、拥堵状态等数据共享。在乘客端,通过移动端APP或智能站牌提供精准的出行指导、换乘建议与实时车辆位置。此外,调度中心可利用该平台实时监控全市交通运行状态,动态调整调度策略。信息集成既能增强管理效率,又能提升用户体验,是实现智能协同的关键支撑。

四、技术与政策保障机制构建

4.1 大数据与AI在协同调度中的应用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大数据与AI技术在交通调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城市管理者可通过采集公交刷卡数据、地铁出入站记录、手机信令数据等,挖掘出行规律,预测潜在需求峰值。AI算法可用于构建调度模型,动态优化车辆投放与运行路径。通过与视频监控系统联动,还能实现对突发事件(如事故、拥堵)下的快速响应调度。技术赋能将显著提升调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是协同优化不可或缺的保障。

4.2 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系统的协同调度涉及多个运营主体,建立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应成立跨部门协调机构,统筹轨道、公交及交通管理部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与联合决策,避免重复建设和运营分散。其次,制定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合作协议,确保各方在调度执行中协作无缝,建立统一的调度标准和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引入激励机制和利益共享模式,鼓励各主体积极参与协同运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加强公共参与和信息公开,增进社会监督和反馈,保障治理透明。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也促进了轨道交通与公交的深度融合,推动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4.3 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完善

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为协同调度优化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应制定专门针对轨道交通与公交协同运营的法规,明确政府监管职责、运营方权责以及乘客权益,规范协同调度行为。其次,出台支持智能调度技术应用和信息平台建设的政策,鼓励创新和数据开放,促进技术推广与应用落地。在资金层面,应设立专项财政补贴和奖励基金,支持换乘枢纽建设、设备升级及系统集成,降低运营成本。此外,加强对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监管,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企业提升调度协同效率。法规政策的完善不仅为技术应用提供法律依据,也促进了轨道交通与公交一体化发展的可持续推进。

五、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同调度优化是提升城市出行效率、实现公共交通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协同调度虽已初现成效,但在系统性、智能化与政策保障等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协同调度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需求预测的时刻表优化、换乘节点优化、多模式信息融合等一系列策略,辅以大数据技术支持和多主体治理机制保障。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技术融合与制度协同,构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为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赵若粤.太原市地面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合作研究[J].智能城市,2021,7(19):124-125.

[2]姚兰.基于博弈论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同定价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20,49(05):62-64+52.

[3]刘佩,廉赛赛.进一步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J].中国投资(中英文),2025,(Z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