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 破解“三农”问题
孟繁华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委党校 吉林 通榆 137200
摘要: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连续提出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其目的就是让广大农村尽快富裕起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如何让亿万农民尽快富起来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不懈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成果显示,城市的发展翻天覆地,而农村则明显落后,从“两个大局”到“两个反哺”,再到提出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目标,无不体现出我们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于农村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必定在未来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问题;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旗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的提出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世界新阶段的最新理论成果,乡村振兴思想的提出是未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 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破解“三农”问题历史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为我们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国家领导人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机制。目前来看,通过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不断挖掘农村增收潜力和激发农村增收活力的有效途径,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對“产业兴旺”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因此通过实现乡村振兴,就可以牢牢把握农民增收这个关键点。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是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动力。国家领导人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可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从而为农村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恢复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国农村地域广袤,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可以扭转农村各类人才紧缺局面,提升农村人才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人才是振兴乡村过程中最为活跃、最富创造力的因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难以承担起振兴乡村的重任,人才紧缺成为影响和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现乡振兴可以扭转农村市场人才紧缺的局面。
2 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措施
“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战略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乡村振兴战略涵盖的方面较多,可以统筹发展农业,农村与农民,对于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具有较大的价值。因此,要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促使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1)全面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和中心任务。深入学习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要抓住内涵与中心任务这两个关键,理解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两大重点,明确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2)坚定不移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坚定不移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真正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真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3)以制度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基本经营制度方面,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样就可以给广大农民吃“定心丸”,从而确保农民受益,让农民看到发展的希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加强农村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培养和造就一支爱农村、善调研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农村基层干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者,也是进行农村调查的排头兵。必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加强农村干部的执政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使其至少在三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切实转变村委会职能。村委领导班子要转变管治思维,树立大局意识、群众观念,杜绝官僚做派,真正把工作重心放到为农村发展助力、为解决群众困难服务,这样才能转变调查研究的态度,将调查研究放在心上、做到实处。二是要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要勤走动,深入田间地头,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多调研,要立足工作实际,敢进人为设置的“禁区”、敢踏无人涉足的“盲区”、敢闯矛盾交错的“难区”,及时研究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在实践中求创新、求突破。三是发现、培养一支会调研的队伍。不仅要定期组织农村干部学习思想理论,还要注重调研实践,并积极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保障。从转变意识、自我提高、专门培养三个方面下功夫,建立一支热爱农村、善于调研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事实证明,乡村振兴在改善乡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群众心中有杆秤,谁是真心实意为民服务、解决问题,谁的办法举措实际实在实效,人民群众心中非常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因此,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三农”问题是一个重要突破口,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都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毕竟乡村的主体是土生土长、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乡民,如果乡村失去了他们,乡村所有的一切都将不会长久。
作者简介:孟繁华(1968.5-),男,汉族,吉林通榆人,教授,现任职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委党校,研究方向为党校政治经济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