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作者

程玉霞

广东省惠州市河南岸中学

<摘要>近年来,有效教学这一新型教学理念逐渐被人们熟知,也让广大教师群体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初中的地理教学重点在于打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不容忽视。本文就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简要分析,以达到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要求。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综合思维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其评判标准在于学生是否有进步或者发展,而不是在于教师有没有认真教、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有所收获,才是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其教学理念在于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多元化教学模式,制定合适的评价标准,不断总结反思,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展开探究分析。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教育学家陈尔寿曾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驱动力。而初中地理作为偏理科性质的文科学科,知识点多,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初中地理学科的魅力。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为我们生活、学习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在教育教学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通过图像、视频、声音等媒体信息将地理知识与地理现象更生动、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媒体信息的呈现方式也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同时,教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来补充课本知识,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在拓展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改变固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地理综合思维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不仅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这一核心素养的提高。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大降低了课堂参与度,同时枯燥地背诵地理知识也让学生逐渐对地理学习产生了负面情绪,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应改变固有教学模式,及时转变课堂角色,将课堂还给学生。

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地理知识点与例题后,习题的讲解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上台来讲解做题思路与方法,分享做题经验,在讲解过程中有问题让学生来及时纠正,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这样一来,不仅能检验学生上课听讲成果,更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样,教师可将每个单元中的一节内容交予学生来授课,学生讲完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补充。对于讲课的学生来说,备课的过程让其对知识点有充分的掌握,授课的过程中更是检验了其对知识点的了解,也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而对于听课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新颖有趣,极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交换身份”的互动课堂中体会到了地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为高中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多元化教学内容

(一)贴近生活开展教学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教学活动,紧跟时事、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来解决教材的滞后性问题,让地理课堂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拉进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并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时事展开讨论,从而引出主题,进而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同样,教师可将课本知识与生活情境紧密相连,给学生以亲切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充分感受到地理学习的魅力。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对水资源浪费现象有更直观的感受,教师可组织开展生活化情境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对学校用水情况、家庭、宿舍节水意识等展开调查采访,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所得数据来更清晰地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节水行动迫在眉睫,鼓励学生为学校节水提出建议,同时让大家相互分享节水小妙招,在学生的交流学习中达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课本中水资源这一章内容有更深的体会与感触。

(二)结合地图辅助教学

地图作为初中地理学习中的必备工具,教师更应重视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在涉及到地图知识时教师不能一带而过,而是应围绕地图进行知识的讲解与拓展,让学生学会看地图、学会用地图,最终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来进行解答地理问题。例如在学习“大洲与大洋”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图,画出大致的轮廓进行标注。这样一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绘图分析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了相应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合理的课后教学评价机制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保障。初中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也较容易产生反叛心理,这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合适恰当的评价、鼓励、表扬与鞭策,让他们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去,同时让他们能在学习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真实的了解并且通过多方反馈能有所收获。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学评价应是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不仅能帮助教师从各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让学生在多方面评价中更清晰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效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完善教学机制应做到课后进行总结反思,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例如在每章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对本章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找到容易出错的地方并加以分析,同时,学生可向教师提出在本章课程中哪里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内容讲解过快、讲解不全等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总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整体上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上,教育工作者们还需要努力探索。初中地理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综合思维训练,以培养能学以致用的人才为教学目标,最终达到让学生爱上地理、学会学习地理的教学成果,从而既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地理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苏国生,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 2018,4(23):246.

[2].冯春欣,让初中地理课堂彰显生活色彩——以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水资源》一节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3,(27):30-32.

[3].殷金伟,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魅力中国, 2020,(1):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