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析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方法

作者

岳飞宇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8000

摘要:高职院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思政教育创新难题,创造性提出打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切实发挥多主体协同育人效能。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一体两面,具有天然的协同性与联通性。推动二者协同发展,打造良好的教育管理育人队伍,对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1 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教育与管理都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健康成长既离不开隐性的教育启发与价值引导,通过不断发掘个人潜力与创造力,最终实现自我教育,也需要刚性的管理约束,通过制度强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制度意识与规矩意识,自觉遵守社会伦理道德、法律规定,从而成长为有道德、有情操、懂文明的现代化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融合程度不够,相关教育信息无法及时高效互通交换,导致工作模式僵化、工作效率不高。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下,思政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摒弃各自为战的工作理念,协同开展道德教育、素质培养等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调动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科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多主体育人力量,集中更多育人资源,使教育内容渗透到高职院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立体化育人场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政治素养、文化品质得到更好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 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阻碍因素

2.1 主体协同性不足

在工作实际中,这些主体的协同意识仍然有待加强。其中,高职院校党委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主体力量,主要负责党的政策方针宣讲及党团教育活动,与高职院校学生接触较少,对学生思想认知、个性化思维等了解不足,难以为思政教育提供有效信息。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与学生接触较多,但是由于考核、科研等任务要求,没有过多精力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行为等。专业课教师大多将重心放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很少主动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及思政教育相关内容。后勤人员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缺乏思政教育能力。

2.2 方式缺少创新性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个性化发展趋势,热衷于新奇的思想观点与知识内容。但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讲解方式,依托教材文本将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缺乏融洽的师生互动,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从而对思政理论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思政理论课主要以公共课形式开设,面对较大的学生群体,教师难以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法。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来看,管理者缺乏创新思维,仍然沿用开会、谈话、检查等方式,约束管理学生的思想行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不高,难以取得持续性管理成效。

3 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

3.1 完善协同机制,推进多元主体全员育人

要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各主体应积极协同,共同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不断规范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应构建多层级的主体协同机制,明确各主体的工作职责,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各个方面。其中,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第一层级,应立足宏观层面,通过宣传党的思想理念、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等,对学生实施隐性思政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与道德理念。辅导员作为第二层级,管理工作较为繁重,高职院校应适当增加辅导员岗位人数,制订系统的人才引进计划,聘任一批高素质人才以壮大辅导员队伍。同时,要制订详细的管理规划,引导辅导员除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外,还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将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状态等及时反馈给思政教师或上级管理者。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则应承担起第三层级的协同工作,积极主动交换信息,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工作,开发有效教育资源,促进知识习得与人格塑造的有机统一。

3.2 创新教育方式,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全方位育人是指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课堂、校园、网络等多重空间,形成系统化育人场域,使学生接受不同维度与视角的教育洗礼。推进思政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的协同发展,应立足全方位育人目标,主动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以增强育人实效,推动构建“大思政”格局。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思政教师应提前与学生管理者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关注内容与思想动态,从而采取针对性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从知识学习中获得思想启发。在校园空间,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不同主题、多元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体验加深思想感悟。在网络空间,各教育主体可以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推送新颖丰富的思政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心理诉求等,为思政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的协同提供科学依据。

3.3 优化教育内容,实现全过程协同育人

思政教育既要渗透到不同的校园空间,也应注重不同成长阶段的衔接,实现全过程育人。为此,要切实发挥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能,从不同维度挖掘思政元素,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提升。例如:大一阶段,重点开展心理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大二、大三阶段,注重人文、时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与人生追求;大四阶段,以就业指导工作为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观。

结束语

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协同发展,一方面有助于将管理视角转移到学生身上,充分关注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态,通过制度规范与柔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自觉认同并接受教育管理。另一方面,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关怀与爱护,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提高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三全育人”视域的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J].梁育,王蕾.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8)

[2] 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J].张一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8)

[3]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王冰洁,赵宁.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