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审美能力

作者

吴洁

安徽省太湖县新城小学 246400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当学生具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后,则能逐渐学会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捕捉,在将生活元素与艺术进行结合。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建构时,可以采取更加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生活信息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深化小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那么,文章也将针对生活化的小学美术课堂活动建构策略展开讨论,优化教学形式、丰富教学策略,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美术;课堂活动

前言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感悟还不够深刻,由于其自身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不足,若教师一味采取理论知识传授或单纯的绘画技巧应用等手段,不但无法使美术课堂活动的开展更具有实效性,还有可能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造成打击。而若教师可以从生活化的视角出发,将生活信息与教学活动进行联系,则可以引导学生以更加自主的状态对知识进行收集和探索,为学生今后进行更加深刻的美术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条件。

1 观察生活元素,寻找生活中的美术素材

与生活有关联的艺术作品,其内涵也更加丰富,小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许多知识也都来源于现实生活[1]。那么,美术教师若想要使学生在生活元素的引导下,充分感受美术知识,提升自身审美能力,便需要首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帮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艺术素材,通过将其融入自己的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利用不同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例如,小学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人美版四年级《假如我是……》进行学习过程中,便可以带领学生对生活中的多种生物进行研究和思考。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四处观察教室中的事物,也可以透过窗子观看校园中所包含的多种信息。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发现,使学生能够寻找到生活中多种事物,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联系,想象若自己成为蝴蝶、花朵、草木可能发生哪些事情,自己可能呈现什么样的状态等等。最终,通过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提升学生美术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多种事物,感受生活中存在的美。

2 善用生活物品,发现生活中的美术创意

传统小学美术课堂活动建构期间,教师普遍认为小学生不具有充分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导致教师会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艺术作品进行完成,或支配学生的实践过程,导致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受到阻碍。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无法使小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使其自身思维及审美等能力的发展遭到扼杀。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物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创作[2]。由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开实践,通过绘画、裁剪、粘贴等多种形式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进行绘制或制作出来。

例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纸盒、易拉罐、彩纸、碎布片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物品原本的样子和价值,在其废置过后,自己能够将其进行怎样的改造,创作出新的艺术造型,并为其赋予新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和实践,为其带来更加强烈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并且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合作活动,有别于学生个体发展,让学生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时发现不同思维角度和自己没有观察到的生活细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更有利于使学生在同伴的引导下增强审美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让小学美术课堂活动的建构更具有科学性,在生活元素的渗透之下,让学生能够珍惜生活资源,也逐渐学会合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促进绿色理念和环保意识在教学中的融合。与此同时,通过学生的描述和实践,结合教师给予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收获满足感,让学生愿意更加自主地对美术活动进行参与,并在创作和想象过程中发展其审美能力。

3 创设生活活动,融入生活中的美术元素

小学美术教师想要使课堂活动的建构更加科学,并落实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应当转变传统要求学生单纯坐在教室中完成训练的形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生活中展开写生或其他艺术活动。基于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建构,充分激发小学生活动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对自然风光进行了解[3]。切实起到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素材的重要作用,也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户外和生活中进行艺术元素的捕捉和发现。

例如,小学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家乡的老房子》进行学习时,便可以带领学生对当地建筑进行参观,收集不同年代下的建筑类型和特点,使学生能够摆脱单调的教室环境,放松学生身心,使其体会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在户外进行写生,利用绘画形式将自己喜欢的建筑进行记录。以此有利于推动学生通过画笔呈现出更独一无二的风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艺术灵感。并且,除了引导学生对建筑进行临摹,教师还可以选择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融入艺术创作,想要绘制出怎样的建筑类型?想要使某一幢建筑拥有怎样的特殊功能等等。以此充分满足小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使学生的艺术探索更加轻松自由。与此同时,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小学美术活动,充分搭建生活和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提供进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基础,也让学生有机会释放自己的想象力,以艺术形式进行展现,落实对学生审美、实践等多方能力的共同培养。

结论:综上所述,艺术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小学美术教师想要释放学生天性,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并需要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让学生学会在现实中捕捉相关艺术元素,并使其艺术作品更具有生命力。那么,教师通过创设更加多样化的生活课堂,切实给予小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有效提高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及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探究热情。

参考文献:

[1] 陈超.生活化教学与小学美术的有效融合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05):160-161.

[2] 陈丽仙.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与学生美术素养培育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197.

[3] 刘嘉.新课程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