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某框支- 剪力墙超限高层结构设计

作者

陈建华 金蕾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深圳  518000 2   深圳供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深圳  518000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市,是集住宅、商业、幼儿园、车库功能于一体的商住小区。项目总建筑面积18 万㎡。地上 1 号楼为 38 层超高住宅,本文针对1 号楼进行结构分析。

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 ,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 ,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 场地类别为 II 类。基本风压为 0.75kN/m2

2 基础设计及方案

本工程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设计抗浮水位取室外地坪标高下 0.5m 。根据场地条件,经综合比较分析,塔楼采用灌注桩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混合花岗岩,地下室外墙采用灌注桩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混合花岗岩,其余区域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持力层为全风化混合花岗岩,地下室底板厚度为 0.5m

3 结构体系及超限设计

3.1 塔楼结构体系选择

本项目 1# 塔楼为住宅,地上 38 层,地下3 层,塔楼屋面高度 139.150m ,结构体系为部分框支 -剪力墙结构体系。

首层高度 6.0m,为框支转换层;标准层层高 3.60m 。两个避难层分别设置在12 层和 26 层,层高均为 3.60 ;避难层以上两层为局部架空,有大开洞,存在局部穿层墙。

3.2 主要结构构件截面尺寸

(1)地下室外墙厚(mm):500mm,抗渗等级为 Pl0

(2)转换柱最大为 1600x1500mm,剪力墙厚度从 500mm 渐变到

(3)楼板厚(mm):地下室顶板180mm,转换层楼板 200mm ,其余各层为 100~150mm 。3.3 超限检查及性能目标确定

根据上述超限类型逐条检查,塔楼存在高度超限、楼板不连续、扭转不规则和转换层,属于超B 级高度的一般不规则超限高层建筑。

根据本工程的超限情况,以及与业主的沟通结果,选定本工程的抗震性能目标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中的C 级目标,即:多遇地震下满足性能水准1 要求;设防烈度地震下满足性能水准 3 要求;预估的罕遇地震下满足性能水准4 要求。

4 多遇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弹性静力分析

4.1 主要结果

多遇地震下弹性静力分析主要采用盈建科结构设计软件(YJK)和 MIDAS BUILDING 软件进行计算。主要计算结果见表 1。

表1 主要计算结果对比

4.2 风荷载作用下墙肢受拉验算

由于本工程结构高宽比较大,且平面形状大体呈方形,横风效应明显,因此对风荷载作用下,各墙肢、端柱和框架柱的拉力进行了验算。拉力验算时,仅考虑混凝土的作用,不考虑钢筋的作用。各墙肢拉力计算时的组合工况为:恒载 +0.5 活载 ± (X 向或Y 向风荷载)。

塔楼的框架柱及剪力墙在风荷载作用下,局部框架柱和剪力墙出现拉力,各层均小于 1.0ftk ;对于出现拉力的墙肢和框架柱,采用竖向钢筋来承担风荷载作用下的拉力。

4.3 小震分析结论

通过 YJK 和 MIDAS BUILDING 两种软件对比分析的各项指标的一致性、规律性,表明结构模型真实,可靠。风荷载作用下出现部分墙肢和端柱受拉,应加强受拉构件的竖向钢筋。框架梁或连梁与核心筒平面外搭接处,应设立暗柱且按计算进行配筋,保证墙身平面外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弹性时程分析的地震波符合规范要求,弹性时程分析与 CQC 反应谱法分析结果对比表明:CQC 反应谱法计算结果基本都大于弹性时程分析法计算的平均值。从以上弹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结构处于弹性状态,塔楼具有合适的刚度和承载力,结果均满足规范对小震不坏的要求。两种计算软件分析结果符合工程经验及力学概念所作的判断,结构方案是合理且满足规范要求的。

5 罕遇地震作用下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性能评价

对塔楼采用 ABAQUS 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以达到如下目

(1)评价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行为,根据主要构件的塑性损伤情况和整体变形情况,确认结构是否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水准要求;

(2)研究高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包括罕遇地震下的最大顶点位移,最大层间位移以及最大基底剪力;

(3)研究结构剪力墙、梁柱、楼板等结构构件的损伤及塑性应变影响

(4)根据以上分析结果,针对结构薄弱部位和薄弱构件提出相应的加强措施,以指导施工图设计。

5.1 剪力墙损伤情况

在罕遇地震下,剪力墙保持完好,剪力墙的受压损伤主要集中在连梁上,起到了很好的耗能作用。

(1)大部分连梁进入塑性,出现较明显损伤,有效保护了剪力墙;

(2)连梁损伤主要出现在连接Y 向墙体处;

(3)转换层上一层部分剪力墙未出现明显损(4)其余大部分墙体未出现受压损伤。

总体上,结构的剪力墙大部分保持完好,部分剪力墙出现中度损伤,整体上属于轻度损伤,在大震作用后,仍能发挥传递竖向荷载的作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满足剪力墙结构大震不屈服的性能目标。

5.2 框支框架损伤情况

转换层上层部分剪力墙有轻微损伤;转换梁有轻微损伤,最大损伤值约为 0.03AA 。在大震作用下框支柱和框架柱的损伤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部框架柱,损伤值最大为0.06,整体均未出现明显损伤,钢筋均未进入塑性,总体上属于轻度损伤,满足大震不屈服的性能目标。

5.4 大震分析结论

(1)在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及大变形的条件下,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 1/320(人工波 1X 主方向作用下),满足高规1/120 的限值要求。

(2)各条地震波在相同方向的层间位移角曲线趋势基本一致,最大层间位移角主要出现在 20、26、27、36 层。

(4)从层间位移角曲线看,各条波作用下的曲线趋势基本一致。其中人工波作用下楼层位移角略大。

(5)结构剪力墙大部分保持完好,部分剪力墙出现中度损伤,在整体上属于轻度损伤,在大震作用后,仍能发挥传递竖向荷载的作用。

(6)转换构件受压最大损伤约为 0.01,钢筋均未进入塑性状态,框支框架属于轻微损伤,满足框支框架大震不屈服的性能目标。

(7)框架柱的混凝土受压损伤集中在中部楼层,损伤值均在0.06 以下。中下部楼层柱保持完好,基本未出现受压损伤。框架柱中的型钢及钢筋未出现塑性应变。满足框架柱部分屈服的性能目标。

(8)大部分混凝土框架梁损伤值在 0~0.1 范围,根据前文所述的评价标准,属于中度损伤,部分框架梁损伤大于 0.2,属于比较严重损伤,起到了较好的耗能作用,满足框架梁作为耗能构件的性能目标。

(9)竖向构件边缘及核心筒内楼板出现一定的混凝土拉裂请况,但板钢筋均未进入塑性。楼总体处于轻度~ 中度损伤,楼板钢筋基本保持弹性,在大震作用下仍能有效传递水平力。

(10)剪力墙设置多处连梁,连梁普遍出现明显受压损伤,发挥了较好的耗能作用。

(11)墙柱均满足“广东高规”3.11.3 条第四性能水准结构大震下竖向构件受剪截面剪压比不大于0.15 的要求。总体上看,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及各构件的抗震性能满足本报告提出的 大震性能目标,结构能够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与构造

(1)剪力墙采取逐步内收的方式,并与混凝土等级以及柱截面变化错开,以避免刚度突变;(2)在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基础顶板 ~ 地上 4 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再上两层设过渡层(地上4 层~6 层),纵筋同约束边缘构件,箍筋介于约束边缘构件与构造边缘构件之间;(3)弹性时程七条波的平均值小于规范谱值,所以按规范谱设计。

(4)加强由于平面凸凹不规则造成的楼板薄弱连接处的构造措施,适当加大板厚至120~150mm,并双层双向拉通配筋。对转换层楼板,局部开洞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 2010 [S].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徐培福.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1.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周建龙.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M1.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S].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