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齐晓艳
府谷县第四小学 719400
一、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提问往往局限于知识层面,缺乏深度思考引导,问题设计较为简单,多为封闭式提问,难以激发学生高阶思维。课堂中教师习惯性采用一问一答模式,学生参与度不足,问题情境脱离实际生活,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提问时机把握不当,问题层次不清晰,缺乏系统性引导,使得学生思维断层,难以形成完整认知体系。教师普遍忽视差异化提问,班级中学习能力各异学生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优秀学生感到枯燥,学习困难的学生则无法跟上思考节奏。教师提问技巧欠缺,等待时间不足,急于给出答案或提示,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机会。
教师评价方式单一,仅关注答案正确与否忽视思维过程评价,未能有效促进学习反思。部分教师对提问作用认识不足,随意性较大,缺乏精心设计,未能将提问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紧密结合。课堂提问效率低下,时间分配不合理,有限课堂时间未能充分利用,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思维定势明显,创新意识薄弱,面对开放性问题往往无从下手。教师提问语言表达不够准确,问题模糊或过于复杂,增加了学生理解难度,影响回答质量。教学反思缺乏,教师未能及时总结提问经验教训,导致问题长期存在且难以改进。现有提问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衡量标准,难以客观评估提问效果。
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提问策略与实践
构建渐进式提问链能够实现由浅入深思维引导,设计基础到拓展问题序列,让各层次学生均有参与机会。情境化提问将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应用意识。思维导图辅助提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形成系统认知结构。认知冲突型问题设计能打破思维定势,引发深层次思考与讨论。等待时间延长策略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空间,避免急于求成现象。开放性探究问题鼓励多角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分层递进提问照顾个体差异,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发展需求。反思性提问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过程。互动型提问创造师生思维碰撞机会,激发课堂活力。信息技术辅助提问借助多媒体工具创设直观问题情境,增强课堂吸引力。小组合作式提问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促进思维互补。学生自主提问环节培养问题意识,锻炼思维品质。学科融合提问打破学科壁垒,拓展思维视野。提问语言精准简洁表达问题核心,减轻认知负担。提问反馈机制针对学生回答给予建设性指导,明确思维发展方向。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加与减》单元教学中,这些策略能充分体现。例如教师在教学十几减 9 时,先创设购物情境:小明有 15 元钱买一本练习本需花 9元,请问还剩多少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随后设计渐进式提问:如果直接计算 15-9 应如何算?有没有更简便方法?能否利用凑十法简化计算?通过梯度设问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规律。接着提出认知冲突问题:25-9 与 15-9 计算方法有何异同?促使学生对比分析加深理解。为照顾个体差异,教师设计分层提问:基础层次请说出几道十几减 9 算式及结果,提高层次能否总结十几减 9计算规律?挑战层次如果是二十几减 9 呢?规律会变化吗?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让学生讨论加减法有何联系?何时选择加法?何时选择减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提问设计引导学生经历操作 - 表述 - 应用 - 反思完整学习过程,不仅掌握计算技能,更培养数学思维品质。课堂结束前教师设计反思性提问:今天学习加减法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计算规律?这些规律如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提炼学习要点形成知识体系。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互动提问模式与评价
三维互动提问模式整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人机互动,打破传统单向提问格局,构建多元课堂生态。问题银行建设依据认知层次与素养要求分类整理问题,为教师提供丰富资源。提问微课通过短小精悍专题探究突破数学思维难点。思维可视化借助绘图、表格等方式外显思考过程,帮助教师把握学生认知状态。错误分析提问围绕常见错误设计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思维盲点,实现自我修正。提问档案袋记录提问与回答情况,追踪思维发展轨迹,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思维挑战区设置需综合运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培养面对挑战勇气。多元评价从提问质量、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度、情感态度四维度评估课堂效果。微型探究鼓励教师围绕特定提问策略进行小规模实证探究,积累实践智慧。同伴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回答质量,培养评价能力与反思习惯。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乘与除》单元教学中,这些模式与评价策略能得到具体应用。教学除法认识时,教师应该实施三维互动:先设计情境题班级有 24本故事书,平均分给 6 名同学,每人得几本?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接着组织思维风暴,让学生自主提出解决策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更高效分配方法,引导发现乘除关系;最终利用平板电脑互动软件,让学生拖拽虚拟物品进行分组,巩固除法概念。教师实施思维可视化,要求学生用画图方式表示分配过程,展示思考路径。针对混淆平均分与分成几份概念,教师运用错误分析提问:24÷6 与 24÷4 在解决问题时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辨析差异。课堂中设置思维挑战区提问:如果29 本书分给5 名同学,每人分到几本?还剩几本?鼓励学生尝试解决余数问题。教师采用多元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思考过程与策略选择。
结论:本文发现当前提问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针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思维能力提问策略,构建了促进素养发展互动提问模式与评价体系。有效提问应当基于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层次性与开放性,关注思维过程而非简单结果。通过建立多元互动机制,创设贴近生活问题情境,采用分层递进提问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科学评价体系对提问实践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改进。
参考文献
[1] 高艺艺 . 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01):124-126.
[2] 张铎 .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 [J]. 学周刊 ,2022,(26):52-54.
[3] 黄会仙 .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 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第三小学 ;,2021:1559-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