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 + 大数据驱动水利工程智能管理方案
于启恩
淄博市水利事业服务中心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防洪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传统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监测滞后、数据处理效率低、决策缺乏精准依据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水利发展的需求。而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为水利工程智能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可实现水利信息的实时获取、高效处理和智能分析,对于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联网与大数据在水利工程智能管理中的应用基础
(一)物联网技术原理及体系架构
物联网在水利工程智能管理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信息感知与传输体系。感知层是基础,利用各类传感器,如水位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等,实时采集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的水位、流量、水质、降雨量、工程结构变形等关键数据。应用层是物联网技术与水利工程管理业务的结合点,通过各类应用平台,将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展示,为管理人员提供直观的工程运行状态信息,如实时水位曲线、流量变化趋势等。
(二)大数据技术原理及处理流程
大数据技术主要围绕海量水利数据的处理展开,其处理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数据采集阶段,除了接收来自物联网感知层传输的数据外,还整合历史水利数据、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多源数据,形成全面的水利数据资源。数据清洗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由于采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缺失、错误、重复等问题,需要通过专业的算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筛选、修正和去重,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后续的分析工作奠定基础。数据存储方面,针对水利数据量大、类型多样(结构化数据如监测指标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监控画面)的特点,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如Hadoop 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实现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存储和管理,同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访问性。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清洗后的水利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例如,通过分析历史水位数据和降雨量数据,建立水位预测模型,实现对未来水位变化的精准预测;通过分析工程结构变形数据,判断工程结构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二、物联网与大数据在水利工程智能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一)国内某大型水库智能管理系统
该水库是重要的防洪、灌溉和供水工程,传统管理方式依赖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存在监测不及时、预警滞后等问题。为此,该水库引入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了智能管理系统。
在感知层,部署了大量的传感器,包括水位传感器、雨量传感器、渗流传感器、大坝变形传感器等,实现对水库水位、降雨量、大坝渗流、结构变形等数据的实时采集。网络层采用光纤和 4G 通信相结合的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大数据平台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了多个应用模型。防洪预警模型通过分析实时水位、降雨量以及上游来水情况,结合历史洪水数据,能够准确预测水库水位变化趋势,提前发出洪水预警,为防洪调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在一次强降雨过程中,该系统提前 6 小时预测到水库水位将超过警戒水位,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泄洪措施,避免了洪水灾害的发生。灌溉调度模型根据农田土壤湿度、作物生长阶段以及气象预报数据,精准计算灌溉用水量和灌溉时间,实现了按需灌溉,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相比传统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 30% 以上。
(二)国外某河流流域水资源智能管理项目
该河流流域涉及多个国家,水资源分配和管理较为复杂。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该项目应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了流域水资源智能管理平台。通过在流域内的河流、湖泊、水库、取水口等位置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水资源量、水质、用水情况等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掌握流域内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变化规律以及用水需求。平台建立了水资源分配模型,根据各地区的用水需求、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及生态环境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实现了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通过对水质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水质污染问题,并追溯污染源头,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依据。该项目实施后,流域内水资源冲突明显减少,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三、物联网与大数据驱动水利工程智能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面临的挑战
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物联网和大数据在水利工程应用中,不同设备、不同系统之间的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导致数据格式不兼容、信息共享困难,影响了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例如,不同厂家生产的传感器可能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协议,使得数据在整合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转换工作。数据安全问题:水利工程数据涉及国家水资源安全、工程安全等敏感信息,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过程中面临着被窃取、篡改、泄露等安全风险。一旦数据安全受到威胁,可能会对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人才短缺:水利工程智能管理需要既懂水利专业知识,又掌握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类人才数量较少,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制约了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深度应用。
(二)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的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水利工程智能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结合,实现更高级的智能决策。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大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深度学习,提高预测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水利工程的自主化管理。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智能管理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能够实现对工程运行状态的自动监测、自动诊断和自动控制。例如,智能闸门可以根据实时水位和流量数据,自动调节闸门开度,实现水资源的精准调控。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将不仅应用于大型水利工程,还将逐渐普及到中小型水利工程、农村水利设施等领域,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全面智能化,提升整个水利行业的管理水平。
结束语
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为水利工程智能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在应用基础、实际案例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已展现出显著的成效。尽管面临技术标准、数据安全、人才短缺等挑战,但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未来水利工程智能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这将有力推动水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与安全性,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哲 . 水利工程机电设备故障细化诊断与智能运维方法研究 [J]. 江西水利科技 ,2023,49(01):39-44.
[2] 翟自宏, 水利工程智能运维“云—网—端”全链路监控关键技术研究. 甘肃省, 甘肃省引洮工程水资源利用中心,202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