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新题型学科素养的考查目标
丁正义 张丹
安徽省濉溪县第二中学 235100 安徽省濉溪县口子实验学校 235100
1 问题提出
201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始高考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明确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和“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即“一核四层四翼” [1][2].高考评价体系中确立学科素养为考查目标,标志着中国高考正实现从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的历史性转变[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4].这些学科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数学课程目标、数学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与高考考查目标中的学科素养有关联但不等同.2019高考全国卷(Ⅰ)第4题情境新颖、彰显学科特色、突出学科素养导向.对其所考查学科素养的内涵、表现、考查方式予以分析,有助于全面理解高考的考查要求、考查目标,更好发挥高考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亦可为课程目标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提供借鉴.
2 试题呈现
3 网络调侃的疏和趣
3.1所谓的“秒杀”技
考试结束后,网上就热传对该题的议论,一种“秒杀”技甚至上了热搜榜首.其过程大概是:因为维纳斯是女的,所以排除掉C、D选项;又因为维纳斯是欧洲人,所以排除掉A,故选B.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对吗?
我们要选择的不是维纳斯身高的估计值,而是“某人的身高”,况且“断臂维纳斯”的身高还真的不是B选项,上述所谓的合情推理只能视为一种“调侃”,是错误的.不过这种“秒杀”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数学探究精神,由于逻辑基础偏差而导致错误.
3.2 汤、药、碗的哲理
考生倒地崩溃……换汤不换药的高考数学,结果换了个碗!对本题的这种趣说,要比上边那个调侃深刻,这种说法触及到了我国高考改革的本质性问题.无论换什么,一个关键的问题,药没有换.试问,如果题目换为
这样的话,肯定没有人会发出“汤”“药”“碗”的质疑,碗还是那个碗、汤还是那个汤、药还是那个药.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纯正的数学问题.
换碗的趣说正反映了高考试题从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的转变,突出表现为考查目的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考查目标从常规性问题解决到创造性的探究能力;考查情境从学科知识化到真实情境化;试题条件从结构良好到结构不良;试题要素从单一因素到复合因素;试题结构从碎片到整体.[3]
上述网络调侃中的“疏”和“趣”反映出“吃瓜听众”对高考新题型的不适应、对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高考命题变革的不了解,给教学和高考备考带来诸多启示.
4 试题探究
无论何种“汤”?什么“碗”?最终得找到“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图,设“某人”头顶到肚脐为,肚脐到足底为;头顶到咽喉为,咽喉到肚脐为,身高为,由条件得:
5 考查目标之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下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处理并解决复杂任务的品质,是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素养是通过对课程标准中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抽象和概括,提出的高考数学学科素养目标,包括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四个方面.与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相比,高考数学的学科素养更符合教育测量的规律,更具有高考的特点,更有利于实现高考的教育、评价和导向功能.[5]2019年高考数学试题以学科素养为考查中心,彰显“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命题理念,灵活运用考查要求,实现科学选才与引导育人的协调统一[6].区别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素养”与高考考查目标的“学科素养”对教学是必要的,两者内涵不同,不应该混为一谈.准确理解学科素养的考查方向,才能强化高考备考的针对性、提高高考备考的效率.
理性思维的考查.理性思维要求按着对象本身的规律来认识对象,即不受制于无关因素的干扰,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进行逻辑思考,从而得到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的结论.理性思维是数学对人类最大贡献之一,这种思维方式在个人的发展中必不可少.这道试题创设了一个新颖的情境,就是网络调侃者所说的换了“碗”.理性思维在问题解决中体现为对新颖的现实情境,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研究,合理的选择有效的策略、运用转化与化归的逻辑推理思想解决问题.数学考试强调理性思维的考查,意在重视数学的内在价值、问题解决过程中理性思维品质;树立追求真理、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美国著名数学家克莱因(M.Kline)认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7]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
数学探究的考查.数学探究是数学的认识事物的过程,需要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在观察中发现规律并进行总结、在比较中联想、通过猜想和验证来解决问题.上述的“秒杀”虽然是错误,但有数学探究的成分,是在观察、猜测、联想、推理之后的结论,不过缺少了数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反思过程,依据问题条件反思后会发现探究过程缺乏逻辑基础.通过数学探究学生可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 结束语
素养导向的高考命题注重对数学学科素养的考查,2019年全国卷(Ⅰ)第4题在体现数学文化的实际情境下,通过对理性思维、数学探究、数学应用的考查,实现高考学科素养的考查目标.试题科学规范、设问新颖、灵活,值得品味.
参考文献
[1] 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10-11(3).
[2] 于涵.不忘初心 推进高考改革 面向未来 构建现代化考试[J].中国高教研究,2018(3):17-22.
丁正义
1984.年5月,男,安徽淮北,中学高级教师
张 丹 1983年8月,女,安徽淮北,濉溪县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