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者

陈远荷

麻城实验高中

摘要:本文聚焦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分析当前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现实困境与问题,探讨核心素养视角下情境创设优化路径与实践方法,探究数学思维培养背景下教学评价改革创新与效能提升策略。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构建符合核心素养要求且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情境教学体系,为高中数学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新思路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

一、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现实困境与问题反思

当前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实践中呈现诸多值得反思问题,制约着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实现。其一情境设计缺乏真实性与挑战性,众多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创设情境,导致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无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其二情境教学流于形式,许多教师仅停留在表层应用,将情境作为引入新知识工具,未能深入挖掘情境背后数学思想与方法,也未能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建构知识体系。其三情境创设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同质化情境设计忽视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方式多样性,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发展需求。

其四教学实践中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过分关注学生解题速度与正确率,忽略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同时数学文化底蕴挖掘不足,未能将数学史、数学应用等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情境,学生难以感受数学魅力与价值。另外教师情境创设能力有限,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与理论指导,无法设计既符合学科本质又贴近学生认知特点情境。最终评价体系不健全,现有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在情境学习中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情况,限制了情境教学效果。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情境创设的优化路径与实践探索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需遵循学科本质与学生发展规律,探索科学有效优化路径。情境创设应以真实性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生活场景、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科前沿发展中提取素材,确保情境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且具探究价值。注重问题驱动型情境设计,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问题序列,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完整认知过程,培养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强调情境梯度设置,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情境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融入数学文化元素,将数学史、数学建模、数学应用等文化内容融入情境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产生发展过程与现实价值。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创设融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数学软件、虚拟仿真等技术创设动态可视化情境,拓展传统课堂局限。建立情境资源库,汇集优质情境案例与教学经验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

在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本质与应用价值。课堂伊始设计校园门禁系统情境:分析持有门禁卡与能进入校园两个命题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者间条件关系,自然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概念。随后拓展至考试通过情境:假设通过标准为总分达到60分或每道题得分均不低于5分,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关系,探讨充要条件判断方法。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设计梯度任务:基础层次识别简单命题关系,中等层次分析复合命题,高层次构建等价命题。在学科交叉方面引入物理学物体运动判断条件,拓展思维广度。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动态几何软件展示几何命题充要关系,增强空间想象力与直观理解。这种情境创设既符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促进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应用意识协调发展。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数学思维培养视角下教学评价的改革创新与效能提升

数学思维培养视角下教学评价改革创新是提升情境教学效能关键环节。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超越传统以知识掌握为单一标准局限,将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态度纳入范畴,全面反映学习成果与成长轨迹。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策略,关注情境探究全过程表现,包括问题提出、猜想形成、策略选择、方案实施等环节,引导学生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积累。建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机制,培养反思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课堂互动与合作交流。开发数字化评价工具,运用大数据技术记录分析学习行为与思维轨迹,为精准把握学习状态与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引入真实情境评价任务,设计贴近现实问题内容,考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评价真实性与有效性。注重评价反馈机制建设,及时提供具体、针对性意见,帮助学生明确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策略与方向。推动校本评价标准探究,根据学校特点与学生实际制定符合核心素养要求方案,增强评价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不等式》教学评价实践中,教师需要构建立体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教学前期设计资源最优分配情境:某工厂需将有限资源分配至不同生产线,如何分配使总产量最大?引导学生探究均值不等式与实际生产关系。评价过程关注学生思维过程与策略选择,记录思考路径,观察学生如何从特例归纳至一般规律,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如何运用均值不等式证明最优方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相互评价解题思路与数学语言表达,教师提供恰当引导。教学中段引入投资组合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基本不等式分析不同投资策略风险与收益关系,评价重点转向知识迁移能力与实际应用水平。借助电子评价系统实时采集解题数据,分析典型错误与思维障碍,据此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后期设计开放性评价任务:发现生活中基本不等式应用场景并构建数学模型,评价标准包括问题发现创新性、模型构建合理性、解决方案可行性等维度。这一评价实践超越传统计算能力考核,全面关注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模型构建能力等核心素养发展。

结论: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索需要从教学困境分析出发,通过情境创设优化与教学评价改革两方面入手,构建科学有效教学体系。优质情境创设应遵循真实性、问题驱动、梯度设置等原则,注重数学文化融入与学科交叉融合;科学评价体系应强调多元指标、过程关注、反馈机制等方面,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未来探究需进一步深化情境教学理论,丰富实践案例,完善评价机制,推动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谷锦云.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真实问题情境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24.

[2]刘宏.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4,(02):115-117.

[3]丛淑环,郑向华,赵晓东,等.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