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绪经济的兴盛:Z 世代陪伴型公仔消费动因与模式探析

作者

金烨清 苏雅雯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0000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数字化浪潮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情绪经济作为一种以情感需求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经济形态迅速兴起。Z世代(1995-2009年出生)作为当前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行为呈现出“情价比”的特征:他们不仅关注产品的实用功能,且更注重其情感价值即消费体验与符号意义。在 Z 世代的情绪消费选择中,陪伴型公仔表现尤为突出,此类产品已成为Z 世代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

基于上述现象,本研究提出两大问题:驱动 Z 世代情绪消费的内在心理动因与外部社会动因是什么?其消费行为又呈现出哪些可被归纳的典型模式?解答这些问题,既有助于更新消费者行为逻辑认知、完善Z 世代情感消费理论,也能为情绪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

情绪经济是以消费者情绪需求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经济模式,其特征包括情感商品化、符号化营销与场景化体验,体现了消费行为从对物质功能属性的单一追求向情感价值多元探索转变即从“物质消费”转向“情感消费”,更多地强调其在精神层面所能带来的满足与收获。

作为“数字原住民”的Z 世代,其成长环境深受社交媒体与“原子化”人际关系特质的影响,其价值观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化”与“圈层化”趋势。1 研究表明,他们倾向于通过消费构建自我认同、寻求情绪慰藉,并更愿为具有情感共鸣和精神价值的产品付费。陪伴型公仔的流行正是这一消费偏好的缩影,其核心价值并非传统玩具的娱乐功能,而是情感陪伴功能。

围绕这一现象,学界对陪伴型公仔兴起存在理论分野。心理学视角强调“情感补偿”机制,指出当个体因认知和情感共情体验到他人或自身的负面情绪时,会通过情绪调节策略对缺失的积极情感进行弥补,以缓解心理不适。这种机制解释了陪伴型公仔情感寄托的功能,尤其是缓解孤独感方面的作用。社会学视角则多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认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其背后所蕴含的符号意义与象征价值。Z 世代购买陪伴型公仔也是为了通过商品的文化符号展示自身独特的个性与社会角色,满足自我表达和社交需求。国外的相关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例如近年来美国“犒赏经济”兴起,其本质上也是情绪驱动消费的经济形态。

这些研究共同揭示了情绪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与多样性特征。但现有多数研究聚焦于情绪经济的表层现象描述,而 Z 世代陪伴型公仔消费的内在逻辑以及行为模式尚未得到深入分析。下文将针对这两大核心问题展开探讨,进而揭示情绪经济对当代消费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

三、分析框架:“动因- 行为模式”逻辑的建构

为系统解析 Z 世代情绪陪伴型公仔消费逻辑,本文以“动因 - 行为模式”为核心构建框架,从内部情感需求与外部符号牵引双重视角拆解消费动因,推导典型消费行为模式,实现对该群体情绪消费行为的深层解读。

(一)消费动因:情感需求与符号牵引的双重驱动

1. 内部动因:情感需求主导的心理逻辑

内部动因聚焦 Z 世代心理特征,以情感需求为核心,含自我表达与情感补偿两维度。作为“数字原住民”,Z 世代对“自我认同”的追求渗透至消费领域,情绪陪伴型公仔成为其情感表达的具象载体。部分品牌推出定制化公仔服务,支持用户自主选择外观甚至刻字,使公仔成为个人情绪与价值观的“符号化身”,满足Z 世代“借物品传递独特自我”的需求。

同时,Z 世代面临独居、学业竞争、职场压力等挑战,普遍存在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情感补偿需求显著。情绪陪伴型公仔凭借柔软材质、治愈外观成为“无生命的陪伴者”:于独居青年而言,公仔可作睡前“陪伴物”缓解孤独;在遭遇挫折时,其触感与视觉呈现能提供心理慰藉,填补现实情感支持空缺,成为疏解负面情绪的“情感缓冲器”。

2. 外部动因:符号逻辑主导的社会机制

外部动因以符号逻辑为核心,涵盖价值重构与圈层认同两大层面,是品牌与社会环境作用于消费行为的关键。在价值重构维度,品牌通过

IP 故事、联名合作、限量发售等符号化叙事策略,为陪伴型公仔赋予超越使用价值的文化意义与符号价值。如 Labubu 系列公仔,品牌借 IP故事赋予公仔独特性格与背景剧情,借联名融合多元文化符号,以限量发售强化稀缺性,最终使该系列公仔超越玩具范畴,成为承载特定文化内涵、可用于社交表达的符号载体,契合Z 世代对身份标识的需求。

(二)典型消费行为模式:基于双重动因的行为呈现

基于内部情感需求与外部符号牵引的双重驱动,Z 世代情绪消费呈现出三个典型行为模式,充分体现消费文化从使用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变。

其一,消费决策感性化。消费者易受情感营销与 IP 叙事的影响,往往因产品触发的情绪共鸣而非功能考量做出购买决定。其二,消费偏好个性化。在自我认同理论视角下,Z 世代消费者追求能够体现自我情感与价值认同的产品,实质上是将消费转化为自我身份叙事的媒介。其三,消费场景社群化。消费行为延伸至社交领域,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分享收藏、参与线下主题展会和社群活动,在共享情感体验中强化群体归属感。

四、结论与讨论

Z 世代情绪陪伴型公仔消费,本质是“内在情感需求”与“外部符号牵引”的双重逻辑作用。内在层面,自我表达需求让定制化公仔成为情感载体,情感补偿需求则使其成为疏解孤独焦虑的“缓冲器”;外部层面,品牌借 IP 叙事、限量发售赋予公仔符号价值,圈层认同需求推动 Z 世代借消费融入社群。双重动因下,消费呈现决策感性化、偏好个性化、场景社群化特征,既满足情感需求、创造市场价值,也暗藏情感商品化、消费异化风险,部分群体或因追符号价值陷入非理性消费。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作为理论研究,缺乏一定的实证数据支撑。未来可结合问卷与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进一步检验“双重动因”逻辑,也可探索“情感 - 理性 - 文化”平衡机制,使情绪经济兼具情感滋养与消费文化升级的双重作用。

参考文献:

[1] 敖成兵 .Z 世代消费理念的多元特质、现实成因及亚文化意义[J]. 中国青年研究 ,2021,(06):100-106.

[2] 李子晨 . 供需协同发力重塑消费新格局 [N]. 国际商报 ,2025-03-14(005).

[3] 张雪梅 , 吴炜生 . 数字时代青年交往新样态的审思及引导路径[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5,44(01):17-29.

[4] 郭晓栋 , 郑泓 , 阮盾 , 等 . 认知和情感共情与负性情绪: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 [J]. 心理学报 ,2023,55(06):892-904.

[5] 沈佩翔 . 青年网络符号消费的生成逻辑及其反思 [J]. 东南学术 ,2024,(02):162-170.

[6] 李雨燕 . 新时代中国消费文化创新的价值维度 [J]. 江汉论坛 ,2021,(04):120-126.

[7] 魏郡 , 张健 . 网络符号消费下青年群体数字化生存的逻辑及反思 [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5,46(02):152-161.

[8] 杨力波 . 基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校园营销策略研究 [J]. 国际品牌观察 ,2025,(06):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