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专升本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路径研究
张文利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甘肃省兰州市730000
作者简介:张文利(1993年10月-)女,汉族,甘肃会宁,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摘要:本文旨在对民办高校专升本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路径研究,在L学校超70%毕业生意向流向地方教育及教辅岗位,存在就业市场适应力不足、专业能力错位及职业规划模糊等问题。认为构建“证书-市场-管理-协同”四维路径:通过阶梯化职业认证提升竞争力,依托动态数据赋能破解信息壁垒,实施“三全育人”优化就业管理,深化校企协同培育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升本;就业路径
一、引言
专升本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提升学历的重要途径,也是选拔与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L学校的英语专业的专升本的学生主要是从G省的高职类院校中选拔专业相似的学生通过统考的方式升入L学校,L学校将高质量就业作为立校之本,不遗余力地推动专升本英语专业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民办高校专升本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以L学校为例
(一)民办高校专升本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的特点
第一,就业方向以应用型教育岗位为主。受学院“实践导向”培养模式影响,约75%的毕业生从事幼儿园及中小学英语教学或培训机构教师工作,5%进入外贸企业从事业务员、跟单员或跨境电商运营。第二,本地化就业趋势显著。超80%学生选择甘肃省内就业,近年来电商、双语教学等产业逐步兴起,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本地化就业机会。第三,学历与能力双重竞争压力。尽管专升本学历在政策层面与普通本科等同,但实际就业中,部分用人单位仍存在隐性学历歧视。专升本英语专业文学素养、跨文化研究能力不足,限制了其向高端语言服务、学术研究领域发展。
(一)民办高校专升本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以L学校为例
1、本土化应用型教育为主要就业方向
民办高校专升本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高度聚焦于本土化应用型教育领域。超过75%的毕业生选择进入地方中小学、民办培训机构或职业教育机构担任英语教师或教辅人员。
2、基础化教辅人员为主要就业岗位
基础化教辅人员为主要就业岗位,英语专业学生可担任中小学或培训机构的英语助教、资料整理专员等岗位。在教学辅助过程中,他们负责协助主讲教师进行备课、批改作业、组织英语学习活动等工作。
3、基层性就业岗位为主要就业意向
约45%的毕业生计划通过事业单位、三支一扶等考试实现就业,尤其倾向基层教育岗(如特岗教师)或乡镇公共服务岗位。
三、民办高校专升本英语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以L学校为例
1、就业市场动态适应能力不足
当前就业市场呈现快速迭代特征,产业结构调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及政策导向持续重塑英语人才需求格局。民办高校专升本学生普遍缺乏实时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与职业预警机制,面对学历门槛攀升趋势,部分学生仍停留在传统就业认知中,导致职业规划与市场需求脱节。
2. 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错位
该群体存在显著的"双低现象":专业基础薄弱、资质认证缺失(专四/专八通过率低,CET-4/6通过率低)。教学跟踪显示,82%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出现"习得性无助"心理,表现为课堂回避口语展示、抗拒专业竞赛参与,这种能力短板直接导致就业竞争力下降。
3、职业发展目标模糊化
专升本学生普遍存在"升学目标替代职业规划"现象。调研发现,67%的学生选择升本仅出于"提升学历"的单一动机,对两年制本科学习缺乏系统性规划——入学半年内制定职业规划者仅占31%,且其中58%的规划停留在当英语老师等笼统表述。
4. 教育背景整合性认知缺位
专升本学生兼具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双重教育背景,但仅19%的求职者能在简历中有效整合这两段经历。典型表现为:履历断层:87%的学生简历未体现专科阶段的实践成果;能力割裂:在应聘儿童发展中心或双语教师等岗位时,未能将专科阶段的素质拓展的技能与本科英语能力形成复合竞争力。
四、民办高校专升本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路径探索——以L学校为例
(一)以证书为锚:构建职业能力认证体系,获取就业市场"硬通货"
英语专业作为应用型语言学科,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学生语言能力与职业适配性的核心指标。针对专升本学生"双证短板"问题,需构建"阶梯化、精准化"证书考取支持体系:
1. 证书分类引导
在基础层:要求学生通过CET-4,将CET-6通过率纳入课程考核指标。在专业层:开设专四/专八备考强化班,针对专升本学制特点压缩训练周期,采用"真题模考-弱点突破-实战模拟"三阶教学法,使学业成绩显著提升。
2. 考辅机制引导
课程嵌入式辅导:在《综合英语》《商务翻译》等专业课程中嵌入20%的证书考点解析,实现日常教学与考证需求深度融合。朋辈互助体系:组建"1+1考证联盟",由专四专八通过者与专升本学生结对辅导。数字化模拟平台:通过AI诊断生成个性化备考方案,增加模考频次,提升成绩。
(二)以市场为镜:构建"三维认知"体系,破解就业信息不对称困局
针对学生存在的"市场认知滞后、自我定位偏差"问题,构建"课程渗透-师资引导-数据赋能"三维认知提升机制:
1.师资协同育人
专业教师"双师化":教师在课程中融入真实教学案例,使课堂与岗位需求衔接度提升。辅导员"职业化"转型:成立就业指导名师工作室,开展专业化辅导,帮助学生识别"专科实践+本科理论"的复合竞争优势。
2. 信息平台建设
就业动态预警系统:实时抓取BOSS直聘、猎聘等平台数据,及时捕捉就业形势。校友职业发展追踪:利用校友会平台,建立毕业生数据库,实现老带新,拓展就业渠道,发挥榜样力量。
(三)以管理为纲:实施"三全育人"就业观培育工程
全过程就业观引导体系,大一聚焦职业启蒙,大二强化能力对标,大三落实决策执行。精准帮扶机制:针对"慢就业"群体设立"就业唤醒工作坊",通过职业锚测试、企业参观等方式,缩短犹豫期。就业服务质量闭环管理,对已毕业学生开展效果追踪与反馈迭代。
(四)以协同为翼:构建"校-家-企"三维赋能生态
第一,家校共育机制。开展家长职业认知课堂,用数据可视化呈现双语幼师等岗位的晋升通道,减少家长对"非编制岗位"的偏见。第二,校企深度对接。与各类早教机构共建"双语幼师订单班"定向培养,实现"毕业即入职"。岗位能力反哺教学:邀请跨境电商企业参与课程标准制定。第三,学生主体激活。支持学生利用专科阶段学前教育背景,开展双语教学、双语绘本等实践项目。开设“英语+”辅修模块,使学生在幼儿园双语教师岗位竞争中呈现差异化优势。
五、结论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专升本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总体上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抓住市场机遇,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王丽,张强.民办高校专升本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以英语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
[2]李华,陈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教育研究,2021.
[3]刘洋.民办高校专升本学生职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G省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
[4]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22)[R].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5]赵敏,周涛.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
[6]吴晓霞等.人工智能时代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对策[J].外语界,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