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追踪研究
张孔祥
永登县苦水镇南峰初级中学 730304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 农村人口的大量过剩 , 农民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 生活更快富裕,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于是, 城市出现了新群体(农民工)。然而 , 政府还来不及安置农民工各方面的问题 , 比如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于是, 农民工子女留守农村, 随祖辈或者独自在家(即留守孩)。由于留守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 不能正常陪伴孩子的成长 , 导致留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 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初中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第二高峰期 , 也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 这一时期身心的顺利发展对于学生一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心理健康依赖于自身、家庭、社会支持。有研究表明, 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 改善情绪,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体育锻炼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一)神经递质调节在情绪障碍缓解中的作用
体育活动通过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形成了“运动—愉悦”的生理调节机制,拿农村留守初中生参加足球训练来说,持续6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就能让血浆 β- 内啡肽浓度增长大约 300% ,从而减轻由于家庭分离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一项针对某地区农村中学的长时间跟踪研究显示,每周至少三次团体运动的留守学生,其抑郁评分比对照组下降大概 42% ,睡眠品质改进率也达到 67% 。
(二)成就体验的积累:自我认知的重塑
体育锻炼给留守初中生创建起一套成长评定的框架,在跳远技能练习期间,他们的起始成绩从 3.2 米慢慢增长到超越 4 米,这得益于教练组的专业引领以及同伴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形成了一种“投入 - 产出”的正向推动效应,类似的成功经历有益于弥补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所造成的心理自信心短缺现象,按照研究数据表明,参与定期体育活动的留守学生,其自我效能感分数均值提升了 28.6%,学业持久力指标也提升了 19.3%⨀ 。
(三)团队互动重构:弥补社交缺陷
团体运动项目是社会互动的重要载体,具有心理干预的价值,在拔河比赛中,留守学生需要通过非言语方式实现力量的协同,在篮球对抗中则需要依靠团队的协作完成攻防的转换,这类高频的互动可以打破其心理防御机制,一项针对某县中学的实证研究显示“运动伙伴计划”推行后,留守学生主动社交行为频次提升 3.2 倍,冲突调解能力评分增幅达 41% 。
二、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
(一)课程设计:精确契合心理需求
针对留守儿童因为家庭分离造成的情感缺失以及心理问题,急需创建起以个体需求为中心的体育教育体系,还要塑造起“心理诉求-运动干预”这种精确匹配的机制,对于那些表现出明显焦虑特征的学生群体而言,往往伴随着皮质醇水平上升,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等状况,可以规划出专门的情绪管理运动计划,这个计划包含瑜伽冥想,太极呼吸练习之类的低强度活动形式,通过系统化的呼吸调控来引领学生留意自身的感觉,进而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达成生理上的有效减压成果,研究数据显示,8 周的瑜伽干预之后,参与者的唾液中皮质醇浓度平均下降大约 27% ,焦虑分数大幅缩减了 34% 。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群体,可以设计以“社交能力提升工作坊”为中心的干预方案,把跨性别足球对抗赛当作核心载体,利用强制分组、角色轮换等手段冲破社交壁垒,在竞赛规则里加入“连续三次异性传球”的任务设定,促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参加非自愿性互动,慢慢培育起沟通愿望和团队协作意识,某省级示范学校的调查数据表明,开展个性化体育课程之后,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从干预前的 42% 降到11%,社交焦虑改善率达到 68% ,课程设计要重视动态评价和持续改良,依靠心理测评工具,行为观察记录等多源数据创建个体心理档案,制订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方案,做到精准干预。针对抑郁倾向学生群体,设计“递进式体能提升计划”,从每日 10 分钟轻松慢跑起步,逐渐加大运动强度与时长,依靠内啡肽分泌的累积效应来改善情绪状况;而对那些攻击性强、规则意识淡薄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武术散打课上的“攻防转换训练”,在实战模拟当中提升他们的自我约束力。
(二)氛围营造:打造运动文化场域
创建包容性体育环境是激发留守学生内在动力的主要途径,“无差别参与”的校园运动生态系统依靠常规校级赛事、乡镇综合运动会等,可以消除由经济状况、家庭背景不同引发的心理隔阂,贵州省某乡镇中学的“亲情运动日”项目通过视频连线,促使留守学生与异地务工家长一同完成平板支撑挑战,教师用移动设备及时记录并汇总双方成绩,再把成绩融入班级团队总分评定体系中,“云端互动”模式既弥补了亲子交流缺失的现象,又通过竞技激发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根据研究数据显示,自从该项目开展之后,该校留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从 52% 上升到 89% ,主动同父母交流的次数也增长了大概 2.3 倍。可形成“沉浸式运动文化塑造方案”,在校史馆塑造“体育精神表现区”,通过展现往届校友运动影像,奖牌实物,训练笔记等史料,阐释“坚持 - 突破 - 超越”理念,在操场周边绘制运动主题壁画,用鲜亮色彩表现团队合作,公平竞赛等场景,营造潜移默化心理引领氛围,某县中学研究显示,通过一年文化熏陶,留守学生对“运动推动个人发展”认同度由 61% 升至 89% ,对校园欺凌行为容忍度下降 42% 。
(三)资源整合:激发社会支持网络活力
要解决留守初中生体育活动参与度低的问题,就要创建起“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联动”的综合支持系统,江苏省某个县级地区的教育部门同企业一起推行“运动积分银行”项目,学生每做一小时体育锻炼就能得到 10 分,这些积分可以用来换学习用品,亲情通话时间或者科技场馆入场券之类的多种奖励,企业用捐出积分物资来达到减税的目的,从而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合作,社区里的志愿者组成了“运动监护人”队伍,经过急救技能培训和儿童心理学进修之后,在课外时间给留守儿童给予专业的指导,既保证了运动安全,又加深了感情联系,这个方案实行以后,当地留守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达到 94% ,辍学率降到 0.3% 以下。“体育 + 公益”这块领域里蕴藏着大量的跨界合作可能,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来完成资源整合,一方面可以同体育装备公司联手把智能穿戴设备送给偏远地区的学校,然后利用云计算技术随时收集学生运动时的心率,步频之类的参数,进而形成出个性化的健康分析报告,另一方面则要加大同医疗机构的合作力度,推进“运动处方进校园”计划,让专业的医生给那些体重超标或者体形不正常的孩子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通过研究得知,某个城市在各方协作之下执行这些举措之后,当地体育设施的覆盖率达到了 79% ,运动过程中出现伤害的情况相比以前减少了大约 67% ,渐渐形成了起“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多方协作”的总体管理架构。
结束语
体育锻炼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牵涉生物,心理和社会诸多要素的相互影响,虽说已有研究显示它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不过仍存在三个关键议题须要深入探究,创建长效跟踪评价体系,准确评判运动干预的长久成果,研制智能化运动处方系统,做到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精准定制,完善政策保证机制,促使体育心理健康服务加入到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当中。
参考文献
[1] 马丽 , 刘晓磊 , 阿不来提·买买提 . 团体心理辅导及体育锻炼对维吾尔族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38(03):455- 457.
[2] 余初孺 , 董刚 . 体育锻炼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J].九江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7,32(03):116- 118+121.
[3] 赵春琪, 贾英玲. 体育项目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调节作用研究 [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2,29(05):131-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