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加氢工艺催化剂失活机理研究

作者

石中新 王浩丞

淄博鑫泰石化有限公司 山东省淄博市 255400

一、引言

加氢工艺通过在催化剂作用下引入氢气,实现不饱和烃饱和、含硫 / 氮 / 氧杂原子脱除及重质组分裂化等反应,广泛应用于汽油加氢精制、柴油加氢改质、重油加氢转化等领域。催化剂作为反应的“心脏”,其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直接决定工艺效率。然而,在高温、高压、富氢的苛刻反应条件下,催化剂易因多种因素发生失活,导致装置需频繁停工再生或更换催化剂,增加生产成本。据统计,工业加氢装置中约 60% 的非计划停车与催化剂失活直接相关,因此深入研究催化剂失活机理、开发针对性防控技术成为行业研究热点。

二、加氢催化剂失活的主要类型及机理

(一)积碳失活

积碳是加氢催化剂最常见的失活原因,指反应过程中碳质沉积物在催化剂表面或孔道内的累积,覆盖活性中心并堵塞孔道。其形成机理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前驱体生成:原料中的多环芳烃、烯烃等不饱和组分在催化剂酸性位点上发生吸附,通过聚合、环化反应生成低聚物(焦炭前驱体);

2.  焦炭生长:前驱体进一步发生脱氢缩合,形成富含芳香环的碳质沉积物,其 ΔH/C 比逐渐降低(从 1.0 降至 0.1 以下),最终转化为类石墨结构的焦炭;

3. 孔道堵塞:当积碳量超过催化剂质量的 5%-10% 时,会堵塞介孔( 2-50nm )和微孔(<2nm)通道,导致反应物扩散阻力增大,活性中心利用率下降。

积碳速率受原料性质、催化剂酸性及工艺参数影响:原料中沥青质、胶质含量越高,越易生成积碳;催化剂酸性过强会加速缩合反应;高温( Ω>400% )、低氢分压(<3MPa)条件下,积碳速率可提高 2-3 倍。

(二)金属沉积失活

原料中的金属杂质(如镍、钒、铁、钙等)在反应过程中沉积在催化剂表面,形成不可溶的金属化合物,导致活性中心被覆盖或孔道堵塞,此现象在重油加氢工艺中尤为突出。其机理分为:

1.  金属吸附与转化:原料中的金属以卟啉络合物形式存在,在加氢条件下发生分解,金属离子被还原为单质或硫化物(如NiS、 V2S5 ),吸附于催化剂表面;

2.  沉积与扩散:金属化合物逐渐累积形成致密层,当沉积量超过催化剂质量的 10%-15% 时,会堵塞孔道并破坏催化剂结构;

3.  活性抑制:金属沉积会降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从 150m2 /g 降至 50m2/g 以下),并与活性组分(如 Mo、Co)形成合金,直接抑制加氢活性。

研究表明,钒的沉积危害大于镍,因其易形成针状晶体刺穿催化剂载体,导致结构崩塌。

(三)中毒失活

毒物与催化剂活性中心发生强相互作用,导致活性位点永久或暂时失活,根据可逆性分为:

1.  永久性中毒:原料中的硫、氮、砷等杂质与活性金属(如Pt、Pd、Ni)形成稳定化合物(如 Ni₃S₂、As₂O₃),不可逆地破坏活性中心。例如,砷中毒浓度仅为 0.1μg/g 时,贵金属催化剂活性可下降 50% ;

2. 暂时性中毒:氨、水等极性物质通过竞争吸附占据酸性位点,抑制酸催化反应(如裂化),但脱离毒物后活性可部分恢复; 中毒失活速率与毒物浓度、活性中心类型相关:贵金属催化剂对砷、铅等毒物更敏感,而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如 C0-Mo/Al203 )对硫的耐受性较强。

(四)结构劣化失活

长期运行过程中,催化剂的物理结构发生不可逆变化,导致活性下降,主要包括:

1.  活性组分烧结:高温下活性金属颗粒(如 MoS2 、Pt)发生迁移团聚,粒径从 5nm 增至 20nm 以上,比表面积减小,活性位点数量减少;

2.  载体相变: γ-Al203 载体在高温( .>800C )下会转化为低比表面积的α -Al203 ,导致催化剂机械强度下降;

3.  孔结构坍塌:原料中的固体颗粒冲刷或热应力冲击导致载体孔道破裂,影响反应物扩散。结构劣化在固定床加氢装置中更为明显,通常与操作温度波动、原料杂质含量过高相关。

三、失活机理的研究方法

准确表征催化剂失活过程是揭示机理的关键,常用研究方法包括:

1. 物理化学表征:通过X 射线衍射(XRD)分析活性金属粒径变化;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积碳与金属沉积形态;N2 吸附- 脱附测定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变化;

2.  原位表征技术:原位红外光谱(in-situ IR)监测表面吸附物种的演变;程序升温氧化(TPO)分析积碳的化学性质(如活性碳与惰性碳比例);

3.  动力学分析:通过失活动力学模型(如幂函数模型、衰减模型)量化失活速率,关联工艺参数与失活程度;

4.  工业数据追溯:统计工业装置的催化剂寿命、压降变化及产品分布,结合原料性质反推失活主导因素。

四、失活防控策略

基于上述机理,工业上采用多种手段延缓催化剂失活:

1.  原料预处理:通过脱金属、脱沥青工艺降低原料中金属和重质组分含量,如渣油加氢前经溶剂脱沥青可使金属含量降低 40%- 60% ;

2.  催化剂优化:设计多级孔道载体(如介孔 - 微孔复合Al2O3. )减少扩散限制;引入抗积碳助剂(如SiO₂、ZrO₂)降低表面酸性;

3. 工艺参数调控:采用高氢分压(>8MPa)、低空速(<1h⁻¹)抑制积碳生成;控制反应温度波动在 ±5C 以内,避免活性组分烧结;

4.  再生技术:通过空气烧炭(温度 400-500C )去除积碳;采用螯合剂浸出部分沉积金属,恢复催化剂活性。

五、结语

加氢催化剂失活是积碳、金属沉积、中毒及结构劣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积碳和金属沉积是工业装置中导致失活的主要诱因。未来研究需重点聚焦三方面:一是开发高抗失活催化剂,如设计具有核壳结构的活性组分或具备自清洁功能的载体,增强其抗积碳与抗金属沉积能力;二是结合分子模拟与原位表征技术,深入揭示失活的微观动态过程,为催化剂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构建智能化失活预警模型,通过实时监测催化剂状态实现工艺参数的动态优化。通过深化对失活机理的理解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可显著延长催化剂寿命,有效提升加氢工艺的经济性与稳定性,为能源化工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明 , 王磊 , 张伟 . 加氢催化剂失活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进展 [J].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22, 38(3): 654- 663.

[2] 陈俊武 . 加氢过程工程 [M]. 北京 : 中国石化出版社 , 2020.

[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油加氢催化剂失活与调控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