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品牌建设战略及实现路径研究
王鹏 李蕾 王华刚 刘成全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潍坊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潍坊学院
引言:海洋强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之下,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成滨海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方向。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范围内,其海岸线长达168 公里,拥有不少滨海生态资源,发展海洋体育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过,潍坊市在这一领域内的品牌创建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品牌影响较弱、产业融合不够深入、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情况,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塑造有潍坊特色的海洋体育旅游品牌,并达成产业深度交融的目标,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品牌建立策略及其达成途径,为推进潍坊海洋经济发展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一)海洋体育赛事的优势与基础发展
潍坊市滨海区地理条件较好,海域面积达 1421 平方公里,海水质量优,风力资源丰富,年均风速达 6.5 米 / 秒。利于开展帆船、帆板、风筝冲浪等海洋体育活动,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品牌效应为海洋体育赛事发展奠定文化基础,形成了独特的风筝文化与海洋运动结合的地域特色。滨海新区已创建起海上运动基地,设置游艇码头 120 个泊位、帆船训练中心等专用场所,每年举办 8 场次省级以上海洋体育赛事,潍坊市已形成一批海洋体育俱乐部和教练队伍,拥有注册运动员 300余名,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海洋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1]。
(二)生态旅游产业的特色与潜力发展
潍坊市滨海生态资源类型多样,白浪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占地 10平方公里,峡山水库水域面积 144 平方公里,湿地、水库、海岸带等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滨海盐田景观独特,拥有千年制盐历史,形成了盐业文化与生态景观相结合的旅游产品,渔村文化底蕴丰厚,保留了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和民俗文化。海洋牧场建设初具规模,建成人工鱼礁区 20 平方公里,生态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开发了湿地观鸟、海岸徒步、生态垂钓、渔家体验等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450 万人次。
(三)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层面接连推出《关于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体育强国发展纲要》等政策文件,表明赞成体育同旅游融合发展,为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提供政策机遇。消费升级期间,游客对于参与其中并可感受到的旅游产品需求上升,海洋体育赛事的观赏与生态旅游体验合并的这类产品的形式符合市场需求。山东省海洋强省创建为潍坊市海洋产业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撑,不过与此同时也存在品牌知名度较低,与青岛、威海等周边城市相比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2]。
二、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品牌建设战略
(一)差异化品牌定位与核心价值构建
潍坊市要确立“风筝故乡·海上运动新天地”这一品牌定位,风筝文化有着优势,风筝文化可以与海洋体育赛事相融合,把传统风筝元素加入进去,形成独有的风筝冲浪、动力风筝等特色项目品牌。核心价值塑造要着重体现生态性、参与性、文化性这三个特点,把海洋体育赛事打造为展现潍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形成“春季帆船赛,夏季冲浪节,秋季海钓赛,冬季沙滩马拉松”的四季赛事体系,实现全年无赛事淡季的格局。强化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塑造,形成统一的赛事标识、吉祥物、主题色彩,提升品牌辨识度与记忆度,创建品牌价值评判体系,定期开展品牌影响力监测,依照市场反应,及时调整品牌战略,加大同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力度,引入国际认证标准,改善赛事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逐步将潍坊打造为国内主要的海洋体育赛事举办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3]。
(二)产业链整合与价值链升级战略研究
把海洋体育赛事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上游着重培育体育装备生产制造、体育赛事策划设计之类产业,下游拓展体育培训、康养旅游等行业。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建立赛事与旅游融合的机制,把举办赛事同规划旅游线路、经营景区紧密结合,推出含有观看比赛、亲身参加比赛、观赏游览景色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塑造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一起参与”的海洋体育旅游产业运营格局,组建起海洋体育旅游产业联盟,统筹各方面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创新商业模式,探寻赛事版权经营、衍生品开发、品牌授权等多渠道盈利办法,提升产业附加值,创建产业融合效益评价体系。借助大数据分析赛事对旅游人次、消费额的带动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同高校、科研机构联手,创建海洋体育旅游研究基地,给产业发展给予智力支持,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提升赛事运营、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4]。
(三)区域协同与国际化发展策略
加强与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建立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旅游联盟,赛事联办、线路互通、客源共享,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客源市场的对接。建立常态化宣传推广机制,拓展客源市场,深化“一带一路”国家体育文化交流,举办国际性海洋体育赛事活动,吸引国外游客参赛,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与国外知名海洋体育赛事组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进海洋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先进理念及经验,建立多语种(英文、日文、韩文)品牌传播体系。在网站和资料等方面建设多语种官方网站和宣传资料,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加入国际海洋体育旅游组织,积极争取承办国际性会议论坛等,提高潍坊在国际海洋体育旅游领域的影响力;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优秀人才赴国外学习交流,并积极引进国际化专业人才,增强国际化水平 [5]。
三、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品牌建设实现路径
(一)特色赛事IP 培育与品牌体系构建研究
潍坊市要将“潍坊国际风筝冲浪世界杯”作为核心赛事 IP 重点培育,具体操作时,先同国际风筝冲浪协会签定长期合作协议,保证赛事每年 4-5 月在潍坊滨海新区定点举行,实现赛事周期稳定,赛事规格按照国际 A 级赛事标准来安排,邀请 25 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 150 名顶级选手参加,设置男子、女子专业组和业余组这四个组别,总奖金池达 50 万美元,在赛事内容方面,除了主体竞赛之外,还要安排风筝冲浪表演赛、青少年训练营、装备展销会等配套活动,将赛期从 3 天延长至 7 天,营造赛事周氛围。品牌视觉系统建设方面,聘请专业设计团队打造统一的 VI 系统,赛事 LOGO 用风筝与海浪融合的动感造型,主色调选蓝色系搭配活力橙色,吉祥物设计成“风宝”卡通形象,在赛事现场布置方面,从入口至比赛海域全程设置品牌标识牌,制作 3米高的充气吉祥物 10 个放置在各重要点位,搭建 200 平方米的品牌展示中心,展示历届赛事精彩瞬间和冠军风采。赛事传播策略方面,联合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做到赛事全程直播,预估观看人数达 2000 万人次,还在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开通官方账号,每天发布训练花絮、选手采访等内容,每条视频平均播放量超10 万次,搭建赛事官网,提供中英文双语服务,及时更新赛况信息、积分排名、天气状况等数据。配套产业开发方面,与当地体育用品公司合作开发风筝冲浪装备生产线,年生产风筝冲浪板 3000 块、动力风筝 5000 个,产值 8000 万元;建立风筝冲浪培训学校,聘请5 名国际级教练常年驻地,开设初、中、高级培训课程,年培训学员 2000 人,培训收入 600 万元。经过 3-5 年持续运营,将该赛事打造为如青岛国际帆船赛般具有影响力的山东海洋体育品牌赛事。
(二)基础设施优化与服务效能提升
潍坊滨海新区海上运动基地二期工程需在 2024 年底前全面开工。具体建设内容为:在现有基础上向东延伸 3 公里海岸线,新建 300 个游艇泊位的国际标准码头,泊位规格从 8 米到 30 米各类型游艇,配套建设 2000 平方米的游艇会所,内设接待大厅、VIP 休息室、海事服务中心、船员休息室等,新建 5000 平方米的赛事指挥中心,配置高清监控系统 48 路、海上通信基站 3 座、气象监测站 2 个、无人机巡航系统1 套,实现 8 平方公里海域全覆盖。陆上配套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在滨海大道以北规划建设占地 300 亩的海洋体育公园,公园内设标准沙滩排球场 6 片、沙滩足球场 2 片、15 公里滨海自行车专用道、3000 平方米极限运动场地,公园配套可容纳 5000 人的临时看台系统,采用装配式结构,可根据赛事需求进行调整。建设1500 平方米运动员服务中心,包含更衣室20 间、体能训练室500 平方米、医疗康复中心300 平方米、营养配餐中心 200 平方米。住宿接待设施提升工程主要是弥补高端接待能力不足的短板,在滨海新区核心区引进希尔顿、万豪等国际品牌酒店 2 家,提供五星级客房 600 间。培育精品民宿集群,在渔港周边改造传统民居50 栋,打造渔家风情民宿,单栋民宿客房数量不超过8-12间,保留原生态建筑风貌,内部按四星级标准装修。建立民宿联盟,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价格体系,统一预订平台,保障服务品质。智慧服务平台投入3000 万元,打造“潍坊海洋旅游”APP,汇集赛事直播、场馆预定、门票购买、交通导航、天气查询、紧急救援等功能板块,接入北斗定位系统,为海上运动提供精准定位服务,创建旅游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测游客数量、消费情况、满意度等指标,给管理决定给予数据支撑,在主要景点和比赛场地设立 5G 基站 20 处,实现高速网络全覆盖,支持 VR 直播、AR 导览等新技术应用。
(三)营销创新与品牌影响力提升
营销推广体系要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并制定差异化策略,就专业运动员而言,在全球 15 个风筝冲浪热门城市设立推广站点,像西班牙塔里法、巴西福塔莱萨、南非开普敦这些地方,每年举办 2 次专业选手交流活动,邀请国际顶级选手参加,针对体育爱好者来说,同国内 50家水上运动俱乐部形成合作关系,推出团体优惠套餐,包含赛事门票、住宿、餐饮、装备租赁等一揽子服务,每年接待俱乐部团队达100个以上。媒体合作方面,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签订年度宣传协议,保证重大赛事活动全程报道,在央视体育频道投放形象广告,每年广告投放时间不低于 500 分钟,重点在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赛事转播间隙投放,与腾讯体育、爱奇艺体育等网络平台合作,购买赛事转播权,实现网络端同步直播,预计网络端观看人数达 5000万。社交媒体运营采取矩阵式布局方式。官方账号微博每天发布3-5 条,涵盖比赛动向、选手故事以及海洋知识科普等内容,保持粉丝活跃度,抖音账号主要推送 15-30 秒长的精妙时刻短视频,并搭配热门曲目与话题词,单条视频点赞量约 5000 次,小红书平台以旅游攻略及装备评测内容为核心,与二十来位旅游大咖、运动达达成长期合作关系,每个月产出高质量文章五十大篇以上,微信公众号承担深入内容输出的作用,每星期发行二到三次自己撰写的文章,涉及赛事情绪分析、人物专访、目的地推介等内容。线下推广活动要形成常态化,每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 4 个一线大都市举办 4 场“潍坊海洋体育旅游推介会”,每场邀请当地旅行社、体育俱乐部、媒体代表200 余人参与,在全国 20 个重点客源城市的大商场、体育中心设立推广摊位,通过VR 体验设备让市民现场感受海洋运动的魅力,跟携程、去哪儿、马蜂窝这些 OTA 平台深度合作,在他们的网站上开设潍坊海洋体育旅游的专门页面,推出“赛事 + 旅游”打包产品,每年至少卖掉1 万个套餐,通过立体化的营销推广网络,力争 3 年内将潍坊海洋体育旅游品牌跻身全国前十。
结语
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通过实施差异化品牌定位、产业链整合、区域联动等策略,依托特色赛事IP 培育、基础设施完善、营销推广创新等途径,潍坊市有望打造国内知名海洋体育旅游目的地,以后要持续加深体旅融合观念,更新品牌创建形式,持续提升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为推动潍坊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助力。
参考文献
[1] 王家宏 , 崔李明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促进体育消费潜力释放的实践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 [J]. 体育科学 ,2025,45(07):3-14.
[2] 高天悦 , 孟颖, 孙惟昊. 价值、优势与路径:黄河三角洲体育赛事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C]. 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 ( 体育产业分会 ). 中国天津市天津市 ,2023:583-585.
[3] 苟婷婷 . 乡村振兴战略下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广安市为例[C].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育产业分会). 中国山东省日照市,2022:441-443.
[4] 赵明豪 , 杨艳 . 乡村振兴背景下商洛市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5,(11):47-49.
[5] 刘文烁 , 金宗强 , 和立新 . 价值、优势与路径 : 海洋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J]. 山东体育科技 ,2023,45(01):16-21.
课题项目:2025 年度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基于品牌建设的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课题批准文号:潍社科学术委发〔2025〕6 号
本文系( 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