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类专业分类发展的时代定位与转型路径研究
李尚达
延边大学 师范学院
一、政策引领下的分类发展新格局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确立两类学位同等重要分类发展原则,深刻重塑教育学人才培养格局。学术学位教育聚焦理论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增设教育实验设计等研究方法课程强化科研训练,例如开设教育神经科学方向,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学习过程的脑机制变化,为教学方法优化提供神经科学依据。专业学位教育突出实践导向转型,临床教育学项目要求研究生完成一学期集中实习加一学年跟踪指导,提交基于真实课堂问题的行动研究报告,有效提升教学问题解决能力。评价体系改革突破传统框架,以学校改进方案替代专业学位论文,使毕业生教学胜任力显著提升。
二、现实困境与结构性矛盾
培养模式同质化问题突出, ⟨2024 年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显示约 65% 师范院校的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核心课程重复率超过 60% ,导致 42% 新任教师反映所学难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薄弱表现为教育硕士实习期人均独立授课仅8 次,远低于临床医学硕士的 50 次临床操作量,实践基地存在校热企冷现象,部分中小学仅安排实习生从事作业批改等辅助工作。学科交叉融合滞后于数字化转型需求,传统教育学专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课程渗透率不足 30% ,某双一流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编程类课程仅占必修课 12% ,毕业生难以胜任智慧教育工作场景。师资结构失衡表现为高校教师中具有三年以上基础教育经历者不足 20% ,行业导师在专业学位论文指导中参与度仅为 34% 。
三、推进分类发展的实施路径
破解当前困境需要系统性的改革举措,构建分类发展的新生态,从学位类型结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动教育学类专业的发展。
(一)优化学位类型结构
优化学位类型结构是基础工程。学术学位应设立 “教育学前沿研究” 等特色方向,如西南大学开设的 “民族教育传承与创新” 博士项目,聚焦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机制研究。该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各民族的文化特色,研究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专业学位则需细分培养领域,如增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STEM 教育” 等特色方向,天津师范大学的 “家庭教育指导师” 培养项目就是成功范例。该项目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的需求,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家庭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二)再造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再造至关重要。应建立 “三位一体” 的实践平台:附属学校作为核心实训基地、合作学校提供多样化实践场景、教育企业拓展职业视野。浙江师范大学的 “临床教师学院” 模式值得借鉴,该院与 30 所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实行 “双导师 + 教学病历” 制度,记录分析真实教学问题。在这一模式下,研究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撰写教学病历,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三)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的深度改革势在必行。学术学位要增设 “教育研究前沿工作坊”,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 “因果推断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系列研讨。该研讨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专业学位则应开发模块化课程包,东北师范大学的 “双减政策实施专题” 包含政策解读、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 6 个模块,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模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落实 “双减” 政策,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四)推动师资队伍转型
师资队伍的转型是关键支撑。实施 “双师素质提升计划”,要求专业学位导师每 5 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基础教育经历。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者驻校计划” 要求导师每年在中小学驻校 1 个月,有效提升了指导的针对性。同时要完善行业导师激励机制,如单列职称评审通道。通过这些措施,吸引更多行业导师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质量。
四、面向未来的发展展望
站在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教育学类专业需要前瞻性布局,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学位类型:多元化加速推进
学位类型的多元化将加速推进。预计到 2030 年,可能出现 “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分析” 等新型学位项目。正在论证的 “教育大数据工程博士” 项目,就是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探索。该项目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先进的大数据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教育决策和教育创新提供支持。
(二)分类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未来教育学人才培养将形成更加清晰的分类发展路径。学术型教育人才将聚焦教育理论创新,重点培养其开展原创性研究的能力。预计到 2030 年,教育学博士培养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方法训练,如教育神经科学、学习分析学等新兴领域。而专业型教育人才将突出实践导向,教育硕士培养将实现与基础教育需求的深度对接。分类评价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学术学位以理论创新价值为评价标准,专业学位则以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成效为考核依据。这种分类发展不是等级划分,而是类型差异,两类人才将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互补作用。
(三)技术赋能:重塑专业发展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将深刻重塑教育学类专业。未来 5 - 10年,教育技术学、智能教育等专业方向将迎来快速发展期。课程体系中将增加教育大数据分析、学习科学、教育人工智能等新兴课程。预计到2025 年,全国师范院校将普遍开设教育技术必修课程,培养师范生的数字素养。虚拟教研室、智慧教育实验室等新型教学平台将成为标配,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真实教育场景。但需要警惕技术至上的倾向,保持教育的人文关怀本质。例如,在虚拟教学场景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李润洲 . 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三力模型”——以教育学学位论文的写作为考察中心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03):1-5.
[2] 王燕敏 . 大学行政化对高校教师学术信念的影响与治理 [J].现代教育科学 ,2022,(01):42-48.
[3] 张善明 . 教师法与教育学专业学位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4,5,50-51.
[4] 查桂馥 , 赵慧君 . 如何在教育学教学中对高师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1995,1,53-55.
[5] 有宝华 . 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发展的困惑及其对策 .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