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安全工程中的创新应用与挑战
高钎朋
松原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吉林省松原市 18000
引言
近年来,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与工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但燃气系统具备高压、易燃、易爆等特性,一旦发生泄漏或事故,会引发严重后果,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燃气公司的安全工程管理极为关键。当下,大数据技术兴起,燃气公司日常运营产生的管网压力、设备状态等海量多源实时数据,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基础。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结合,能让燃气公司安全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防”,显著提升安全防控能力。
1 人工智能在燃气安全工程中的创新应用
1.1 基于AI 的风险预警系统
传统风险评估多依赖专家经验和历史事故数据,难以实现动态、精准的预测。而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能够从历史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风险模式。燃气公司可构建基于 AI 的风险预警平台,整合管网运行数据、气象信息、地质条件、巡检记录等多维数据,训练模型识别事故前兆。例如,通过对压力波动、流量异常等特征的分析,系统可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管道腐蚀、第三方破坏或接口松动等问题,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1.2 智能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燃气管网中的调压站、阀门、压缩机等关键设备长期运行,易出现老化、磨损等问题。传统定期巡检方式效率低、成本高,且存在漏检风险。
人工智能结合物联网(IoT)技术,可实现设备的实时在线监测。通过在关键设备上部署传感器,采集振动、温度、压力等参数,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异常检测和故障诊断。例如,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设备运行时序数据建模,能够识别早期故障特征,预测设备剩余寿命,实现预测性维护,降低非计划停机和安全事故风险。
1.3 智能泄漏检测与定位
燃气泄漏是燃气安全中最常见也最危险的问题。传统的人工巡检或固定式传感器监测存在覆盖范围有限、响应速度慢等问题。基于人工智能的泄漏检测系统可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提升检测精度。例如,结合激光甲烷检测车、无人机巡检、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器网络,构建全方位监测体系。AI 算法可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识别微小泄漏信号,并通过声波、红外图像或气体浓度变化实现泄漏点的精确定位。此外,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AI 还可自动识别无人机拍摄图像中的异常现象(如植被枯黄、地面冒泡等),辅助判断潜在泄漏点。
2 面临的挑战
尽管人工智能在燃气安全工程中展现出广阔前景,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数据质量与整合难题。燃气公司的数据来源多样,涵盖 SCADA 系统、GIS 系统、巡检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数据格式不一、标准不统一,形成了“数据孤岛”现象。并且部分历史数据存在缺失、噪声大的问题,严重影响 AI 模型的训练效果。因此,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有效清洗、融合与标准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模型可解释性与信任问题。在安全工程中,决策的可靠性至关重要,然而深度学习等 AI 模型常被视为“黑箱”,其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使得管理人员对 AI 建议持怀疑态度。比如在预测某段管道存在泄漏风险时,若无法解释具体原因,运维人员可能不会采纳预警信息。所以,提升AI 模型的可解释性,建立人机协同的信任机制,是推广应用的关键。
隐私与伦理风险。在采集用户用气数据用于行为分析时,可能涉及用户隐私,例如通过分析家庭用气模式推断居民作息,存在数据滥用风险。企业必须面对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遵循数据最小化、知情同意等原则,平衡安全与隐私的伦理挑战。
3. 应对策略与发展建议
3.1 构建统一的数据治理平台
当前,燃气公司各业务系统独立运行,数据格式和标准差异大,导致信息流通不畅。推动数据标准化建设,需制定涵盖数据定义、采集、存储和使用等环节的统一标准。例如,对管网压力、流量等数据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和编码规则,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台,能够整合 SCADA 系统、GIS 系统等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资源。数据中台就像一个数据“枢纽”,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共享。比如,通过数据中台,巡检人员可以实时获取设备历史运行数据,为故障诊断提供全面信息。同时,引入专业的数据质量管理工具,对数据进行清洗、验证和监控。例如,利用数据清洗工具去除重复、错误数据,提升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3.2 发展可解释人工智能(XAI)技术
在燃气安全工程这一安全关键领域,发展可解释人工智能(XAI)技术对于提升 AI 系统的可信度至关重要。应优先采用可解释性强的模型,例如决策树模型,它以树状结构展示决策过程,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特征,分支代表决策规则,结果清晰易懂。在预测管道泄漏风险时,决策树模型可以明确指出是哪些因素(如压力异常、温度变化等)导致了风险判断,让运维人员能够理解决策依据。也可结合 LIME、SHAP 等解释方法。LIME 方法可以通过局部近似模型,解释复杂模型在特定实例上的预测结果。例如,对于一个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某段管道有泄漏风险的情况,LIME 可以分析该管道的具体数据特征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程度。SHAP 则通过计算每个特征的贡献值,全局解释模型的决策过程。通过这些方法,增强 AI 系统的透明度,让用户能够信任并有效利用 AI的决策建议,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3.3 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
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是燃气公司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必须重视的方面。企业应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例如,制定严格的数据访问控制制度,明确不同岗位人员的数据使用权限,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是保护用户隐私的重要手段。比如,在采集用户用气数据时,将用户的姓名、具体地址等敏感信息进行替换或加密,只保留与安全分析相关的非敏感数据。同时,企业要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数据的采集、使用和共享符合法律要求。例如,在收集用户用气行为数据用于分析时,要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并向用户说明数据的使用目的和范围。通过这些措施,防范数据泄露与滥用风险,在保障安全工程有效开展的同时,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为燃气公司的安全工程管理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通过风险预警、智能监测、泄漏检测等创新应用,AI 技术显著提升了燃气系统的安全水平与运行效率。然而,数据整合、模型可解释性、成本投入与隐私保护等挑战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利锐欢, 谢玉祺. 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 ,2022,20(14):76-78.
2. 杨宇康 . 人工智能在工程行业的应用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30(12):48+50.
3. 刘东海 , 方超 , 冷正华 . 人工智能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J]. 建筑安全 ,2020,35(09):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