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索
陈泽亮 钟婧盈 高洁颖 指导教师:张文台 常会平
肇庆学院 广东肇庆 526000
一、引言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开展以来,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农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体验基层民众生活,是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关键一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活动的意义愈发凸显。
在诸多“三下乡”主题中,“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因其强烈的社会需求性和情感共鸣性,成为各高校团队优先选择的方向。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当前,全国仍有数百万农村留守儿童。他们面临着家庭教育缺失、心理健康问题、安全教育不足等多重困境。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期,奔赴各地开展关爱活动,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青年一代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特定主题活动的系统梳理,总结其成功经验,剖析其存在的不足,并探索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以期使“三下乡”活动在服务社会和培育新人方面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二、“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活动的现状与形式
在实际运作中,高校团队围绕“关爱留守儿童”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 学业辅导与兴趣拓展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普遍的服务形式。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自身知识优势,为留守儿童提供作业辅导,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补习。同时,为了弥补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的不足,团队通常会开设音乐、美术、体育、舞蹈、书法等兴趣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
2. 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陪护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内向、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游戏、一对一谈心、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努力成为孩子们的“临时哥哥姐姐”。他们倾听孩子们的烦恼,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许多团队还会组织“给父母写一封信”、制作心愿卡等活动,搭建亲子情感沟通的桥梁。
3. 安全自护教育与文体活动,针对农村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溺水、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团队会组织开展生动有趣的安全知识讲座和演练活动,提升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此外,举办运动会、文艺汇演、游园会等集体活动,不仅能增强孩子们的体质,还能在欢乐的氛围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活动的主要成效与价值
“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实现了“受助者受益”与“施助者成长”的双向共赢。
(一)对于留守儿童:心灵的慰藉与视野的开阔 对于孩子们而言,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宛如一缕阳光,打破了假期生活的单调。他们获得了难得的学业指导,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压抑的情感得到了倾诉和释放。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们成为了他们看外部世界的“窗口”。志愿者们分享的大学生活、城市见闻,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激励他们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追求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二)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深刻的历练与思想的升华,对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而言,深入农村基层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现实教育。
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从活动策划、课程设计到现场教学、危机处理,团队成员的组织协调、沟通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
国情民情的切身感知:他们亲眼目睹了农村的发展与挑战,真切感受到了城乡差距,对国情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理想信念的巩固坚定: 在与纯真孩子们的互动中,志愿者们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与价值,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更加坚定了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的理想信念。
(三)对于高校与社会:桥梁的搭建与正能的传播,活动有效地将高校的智力、文化和人才资源引向农村,服务了地方需求,加强了校地联系。大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感染了当地群众和干部,传播了青春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活力。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活动中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与挑战。
1. 活动“短期化”“碎片化”,缺乏长效机制 “三下乡”活动多集中于暑期,时间一般为一至两周。这种“闪电式”的服务,虽能带来短暂的热闹,但无法解决留守儿童的长期性、根本性问题。志愿者刚与孩子们建立深厚情感便匆匆离去,可能造成二次心理伤害。活动结束后,缺乏持续的跟踪和联系,效果难以巩固。
2. 服务内容“同质化”“表面化”,专业性有待加强。许多团队的活动方案趋于雷同,多为支教、游戏、汇演“老三样”,缺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需求的精准设计。尤其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大学生多数并非心理学专业,仅凭一腔热情开展工作,缺乏科学方法和专业资质,难以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3. 前期准备不足,后期总结反思流于形式 部分团队为“下乡”而“下乡”,行前对当地具体情况调研不足,导致活动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活动结束后,总结往往侧重于宣传报道和评奖评优,对于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积累的经验缺乏深层次的梳理和沉淀,未能实现可持续的改进。
4. 物资与经费保障不稳定。活动的开展高度依赖学校拨款或社会赞助,经费时有不济,影响了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物资保障的充足性,限制了团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五、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为使“关爱留守儿童”三下乡活动更具深度、广度和可持续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 构建“长期化 + 精准化”项目模式,打造服务品牌
建立结对机制: 推动高校院系、团支部与特定村镇、学校建立长期结对关系,将“三下乡”从短期实践变为长期项目。鼓励团队在暑期集中活动之外,通过线上辅导、书信往来等方式保持联系,实现“永不落幕的三下乡”。
深化调研,精准施策: 团队行前应进行充分调研,与当地政府、学校、家长沟通,精准把握留守儿童的迫切需求,据此定制“一村一策”甚至“一生一策”的活动方案,避免“一刀切”。
2. 加强专业培训与资源整合,提升服务品质
行前专业化培训: 邀请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专家对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教授儿童心理特点、沟通技巧、安全救护、课程设计等专业知识,持“证”上岗。
整合多方资源: 高校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公益组织、企业基金会合作,争取政策、资金和物资支持。可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地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社工站服务等项目相结合,形成合力。
3. 建立“数字桥梁”,创新课后陪伴模式
利用“互联网 +”延伸服务: 活动结束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线上答疑群、开展“云课堂”、进行视频连线,将线下短暂的陪伴延伸为线上长期的关怀,破解时空限制。
4. 完善评估与反馈机制,促进良性循环
建立科学评估体系: 不仅评估活动的宣传效果,更要建立一套包含过程评估、效果评估和影响评估在内的科学体系,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行为改善等长期指标。
强化反思与传承: 建立团队资料库,将优秀的活动方案、课程教案、调研报告、总结反思等资料存档,供后续团队学习借鉴,实现经验的迭代与传承。
六、结论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主题,是一项富有生命力和教育意义的伟大事业。它不仅是大学生服务社会、践行责任的重要途径,更是他们认识国情、锤炼自我的宝贵课堂。尽管目前仍面临着短期化、表面化等挑战,但其双向育人的价值不容置疑。
展望未来,我们应推动该活动从“感情投入型”向“专业可持续型”转变,从“短期项目”向“长期品牌”升级。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必将能够更有效地呵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全面地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升华,从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22 年农村留守儿童统计数据报告[R]. 2022.
[3] 张莉莉 .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21(12): 65-67.
[4] 王海洋 , 李静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策略研究综述 [J]. 中国特殊教育 , 2020(05): 78-84.
[5] 陈鹏 . 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以“三下乡”活动为例 [J]. 青年探索 , 2019(04): 102-108.